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汉语知识界的学术反思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作为思想批判直接进入社会文化语境,在不断的论争中探询更合宜的学术思想。第二、在既定思想遭遇现实表征挫折的情况下回到学术资源内部,借重审学术思想来清理中国社会不断面临的现象困惑与理论盲点。现代性、后现代性、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新理论资源的介入使得20世纪后期的学术反思显得热点迭起、争论不断。其中,一条尤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新路径是对现代性叙事进行梳理和反思、对占重要地位的理论范式提出质疑和批判。这条路径的实质是对研究的再研究,它是学术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正是择取这种思考路径,对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研究进行学术史反思。 晚清以来对明清学术的研究一直是热门。学术界通过梳理明清思想来探究中国社会古今转型的诸多学理问题,借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阐释来理解现代中国思想的源生与特点。在这些研究中,笔者关注一类学术现象——“晚明”在现代多个重要历史阶段都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言说焦点,作为历史合法性资源参予和影响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建构:“五四”时期胡适和周作人通过重新解释晚明思潮和晚明文学,建立了新的文学研究范式和文学史新谱系,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是对晚明思潮的“文艺复兴”;1930年代,当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国学界渐成规模和影响时,对晚明的研究引发了当时学界对此新范式的论争与具体实践;在1940年代,文化界兴起对晚明小品的论争热潮;自此以后学术界对晚明思潮的研究从未消歇,并逐渐形成一套占主导叙述地位的话语模式;1980年代对晚明文艺思潮的研究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思想解放运动”的象征,“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