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汉语知识界的学术反思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作为思想批判直接进入社会文化语境,在不断的论争中探询更合宜的学术思想。第二、在既定思想遭遇现实表征挫折的情况下回到学术资源内部,借重审学术思想来清理中国社会不断面临的现象困惑与理论盲点。现代性、后现代性、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新理论资源的介入使得20世纪后期的学术反思显得热点迭起、争论不断。其中,一条尤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新路径是对现代性叙事进行梳理和反思、对占重要地位的理论范式提出质疑和批判。这条路径的实质是对研究的再研究,它是学术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正是择取这种思考路径,对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研究进行学术史反思。 晚清以来对明清学术的研究一直是热门。学术界通过梳理明清思想来探究中国社会古今转型的诸多学理问题,借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阐释来理解现代中国思想的源生与特点。在这些研究中,笔者关注一类学术现象——“晚明”在现代多个重要历史阶段都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言说焦点,作为历史合法性资源参予和影响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建构:“五四”时期胡适和周作人通过重新解释晚明思潮和晚明文学,建立了新的文学研究范式和文学史新谱系,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是对晚明思潮的“文艺复兴”;1930年代,当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国学界渐成规模和影响时,对晚明的研究引发了当时学界对此新范式的论争与具体实践;在1940年代,文化界兴起对晚明小品的论争热潮;自此以后学术界对晚明思潮的研究从未消歇,并逐渐形成一套占主导叙述地位的话语模式;1980年代对晚明文艺思潮的研究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思想解放运动”的象征,“晚明”
其他文献
同志们:经省政府同意,2012年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今天召开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省各州市、县档案局长,“十二五”期间中央支持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县的分管领导,先进集体
笔者于2008年6-8月对广东和浙江部分地区7个集约化猪场猪群进行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猪场中有6个猪场存在寄生虫感染,场阳性率为85.71%;主要感染虫种有食道口线虫、猪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3月21至25日,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毛福民一行到云南调研档案工作。
在政治的迫切需要和西学的不断引进下,自1895年起中国文论发生巨大变化,从此走上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与审美之途。而1917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使文论又有了本质性的转变。本文的主
作为中国近代报人出身的职业小说家,作为“小说界革命”旗帜下脱颖而出的“小说界巨子”,作为晚清最为多产且极富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新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世
有一条人学的线索贯穿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历史中,在那个时期所有文化线索中,这是最为核心的线索。这条线索的线头在哪里?它将延伸到什么地方?考察、梳理这些问题,可以选择一些节点
虞山诗派虽然影响清初诗坛长达百年之久,但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显然与它的影响不成正比。这和中国文学批评历来都在作品和人品之间画上等号的传统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第四种剧本”通常指1950年代中期出现的《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洞箫横吹》等剧本,这些剧本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之后相对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