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大小人物的详细刻画,凸出某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揭露了明代后期封建制度下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早在19世纪,它就受到了西方文学界的关注,被众多翻译家们译成法、德、英、日等各国语言。在德国,加布伦茨于1862年开始从事《金瓶梅》的德译工作,历时8年,成为欧洲第一个《金瓶梅》全译本的翻译者。加布伦茨十分精通满语,他所参考的《金瓶梅》原文就是1708年清朝皇室内部出版的满文本。然而,这个译本由于失传已久而鲜为人知,直到1998年才被嵇穆找到并重新出版。祁拔兄弟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翻译《金瓶梅》全文,由弟弟奥托主译,哥哥阿图尔协译。他们所参考的原文是《金瓶梅》汉文本,因此这个译本也是《金瓶梅》汉文本在欧洲的最早译本。库恩的《金瓶梅》德译节本是现今影响最广的一个德语译本。该译本出自1930年,对原文进行了大量修改,将100回压缩至49回,删去繁冗的陈述,凸显主要人物和情节。该译本行文流畅,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一经出版便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二次翻译成多国语言。《金瓶梅》在语言和内容上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很多特色,如熟语的大量运用、人物以及官职的名称等,还有章回小说特有的回目标题,这都给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如何将中文的熟语以德语的形式表达,是否能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名称、官职等真正的含义,对仗式的回目标题是否也能在德语中体现,如何能使目的语读者从译文中尽可能多地拥有与源语读者一样的感受,这些每一个译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金瓶梅》中的熟语、名称、回目标题三个方面入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比较三位译者的译文内容,分析他们在遇到这三类问题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否存在错译、漏译的情况,并尝试总结出在遇到翻译难点时可以采用的相应对策,供广大语言学习者和译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