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旅游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研究旅游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影响,对于正确引导区域旅游开发活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系统总结和分析旅游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国内外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景区1990年和2000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资料为基础,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景区十年间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通过构建旅游景区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的方法对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研究十年间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时段的变化及其驱动力,深入分析旅游开发活动对景区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十年间张家界景区景观结构基本稳定,各景观指数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在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1990年:86%;2000年:85.43%),森林结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近成过熟林的比重明显增加、中龄林和幼龄林尤其是幼龄林的比重明显减小。阔叶林在面积变化较小的情况下(31.18%-32.51%),近成过熟林比例由64.64%提高到了81.66%,而幼龄林则由13.24%下降到了1.04%。这主要是十年间张家界景区保护措施得力的结果。
(2)1990-2000年森林破坏、农田侵占现象仍然存在。2000年的马尾松幼林100%是由1990年的马尾松中林转变而来的,74.06%杉木幼林是由杉木近成过熟林转变而来的。2000年,11.19%居民点及道路是由1990年的农田转变而来的。
(3)2000年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由1990年的15293.22万元提高到41026.49万元,提高了近2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由调节功能价值(75%)为主转变为以景区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65%)、调节功能(25%)共同作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体。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景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其文化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此外,随着旅游收益的快速增长,景区的发展由林木、农产品开发转移到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区生态系统的保育,使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如近成过熟林和中龄林面积不断增加。
(4)从价值构成来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提供产品功能和支持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反映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林副产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大幅度攀升,而林木砍伐减少、森林保育的增强使其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调节功能略有降低,主要体现了随着林木砍伐的减少,林龄增大,植被生产力稍有降低,固C、营养物质循环功能相对减弱;文化功能增加了近15倍。
(5)1990年、2000年的产品提供功能分别仅占总价值的3%和6%,调节功能分别是其12倍多和8倍多。这充分说明景区生态系统对于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其意义远比提供木材、林副产品和农产品大的多。最后,建议张家界景区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加强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平衡利益分配、加大资源保护和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
论文研究结果,一方面丰富了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理论和旅游开发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旅游景区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我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