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二连—东乌旗Cu-Mo-Pb-Zn-Ag多金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边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之大兴安岭火山—岩浆岩带的西部边缘。区内古生代地层出露广泛、构造形迹复杂、岩浆岩发育、金属矿床星罗棋布。本次研究区位于该成矿带西段,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乌兰德勒铜钼、准苏吉花铜钼、高尔旗银铅锌等矿床,成矿条件良好。本文以区域成矿学和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勘查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开展野外调查、样品分析鉴定和综合研究工作,建立区域成矿系统,探讨成矿构造动力学特征。通过总结典型矿床的地物化异常特征,建立勘查模型,试图尝试从成矿系统向勘查工作的转变,取得更为有效的找矿效果。通过对高尔旗矿床含矿岩体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表明该含矿岩石属于A2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板块碰撞后伸展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LA —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试获得高尔旗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06.8±1.9 Ma,正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10.4±2.3 Ma。结合矿体地质特征,认为高尔旗银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应与成岩年龄一致或稍晚于成岩。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亚洲洋北侧闭合时限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在晚石炭世时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主碰撞结束,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本次工作获得乌兰德勒铜钼矿床辉钼矿样品的δ98/95Mo与δ97/95Mo同位素组成分别为-0.09~-0.04‰和-0.06~-0.03‰与斑岩型矿床的Mo同位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也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侵入岩(如花岗岩)的钼同位素组成相近,暗示乌兰德勒铜钼矿床中的钼主要来源于岩浆。对不同成因类型的代表性矿床(高尔旗银铅锌矿、准苏吉花铜钼矿、哈达特陶勒盖铅锌矿、乌兰德勒铜钼矿)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板块碰撞后伸展作用及燕山期造山后伸展作用。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和热液脉型为主,成矿元素以Cu、Pb、Zn、Ag、W、Mo为主。从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看:从西至东呈现W、Mo→Cu、Mo→Pb、Zn→Ag、Pb、Zn→Cu、Sn→Cu、Bi等分带展布特征。根据成矿系统划分原则,将该区划分为华力西期板块碰撞后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型成矿系统和燕山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型成矿系统。对比两类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运输、成矿物质的富集与存储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不同成矿系统的演化及成矿构造动力学,分别建立了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根据高尔旗、哈达特陶勒盖等矿区找矿实践的对比与分析,总结出在类似浅覆盖区的勘查方法组合和工作流程.:首先应通过不同比例尺的化探测量(可选择浅钻工程加以辅助取样)或地电化学测量来准确地圈定找矿范围及主攻矿种;其次利用1 : 10000激电中梯面积性测量可以进一步了解极化体(矿体)的较深部分布形态及推测出控矿构造的基本特征;然后应用CSAMT、TDEM等电阻率法,从寻找含矿空间(如断裂破碎带,不同岩性接触带等)入手,在有利成矿的重点区段布置频谱激电法(SIP)等工作直接寻找矿致异常指示区,最终达到找矿目的。在成矿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成矿潜力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预测方法与准则,进而开展找矿预测工作,圈定出Ⅳ级成矿远景区,为今后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