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我体会到传统中国画语言中的程式是慢慢生成的,这是一个人类从认识自然、模仿自然,并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实现从模仿自然的真实性再到程式化的表现过程,即: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亦即从写实到象征(符号化)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种程式的语言发展到文人画时期已经完成了它的这个周期,文人画时期画家笔下的程式已经是准符号化了的程式。准符号化语言的产生实际上是画家通过内心主观情感对自然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特殊形象,形成了中国绘画语言符号特有的意义和魅力。艺术之河源远流长,中国画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理性高度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要维系这种高度的艺术形式能够持久发展,就必然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自然的积淀过程,而不只是停留在原始绘画那种初级地、纯粹感性地、无意识地模仿到不具有理性追求的符号层面。中国画自宋代写实院体画的出现,将中国画模仿自然的技法发挥到一个完善的高度,画家具备了高度理性认识自然的能力,完成了模仿阶段的工作。但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符号阶段,则是要建立在对这个阶段的不断提炼、逐步走向抽象,才可能真正的实现符号化。这个工作文人画完成了很大的一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强调个体价值,强调语言的个体化以及风格的个体化。从而导致如今符号化开始走向个性化,对符号语言的研究也将从群体性的研究转变为个体语言形式的研究。研究符号在中国画语言中的应用和在当代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