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过程复杂而又漫长,参与者众多。在两个文本及两种文化间,译者的作用无庸置疑,因此现有研究多以译者为对象。而译本的读者,整个翻译过程的终点却鲜有人研究。本文选择英国小说《指环王》作为切入点,运用网络交流方式收集读者反应,在以译入语为导向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和描述这本小说的两种译本中的专有名词与诗歌的翻译,以及为何读者对两种译本反应不同。
笔者首先通过与接受美学结合,扩展读者反应理论的解释范围,从宏观上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学派的skopos理论则用以在微观上分析译者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简要介绍《指环王》,其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之后,相关文献综述回顾历史上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成果,特别着重于与小说所属文类、语言文字及文本特征相关的研究理论。本文主体分析两种译本的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以及译本在读者中产生的不同效果。笔者得出结论,译本读者,或者说译本最终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和要求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预计目标读者及他们对于译本的期望和要求,是决定译本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