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斯于《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经典叙事学概念,用于研究文本所体现的作者权威与作家修辞叙事的总体风格。而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早期小说叙事艺术成就已经普遍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但其晚期作品《小团圆》《雷峰塔》《易经》与《异乡记》的出版,为我们展现了作家前后期风格的较大转变,同时也向研究者提出了整体、全面、多方位的角度重新审视作家的要求与挑战。本文以张爱玲在其早晚期作品中所传达出的隐含作者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全面理解并肯定其晚期艺文实践。本文从叙事策略入手,论述隐含作者张爱玲的作者形象如何通过叙事声音加以表现,并且深究叙事声音与隐含作者的形象之间的动机机制,讨论叙事技巧如何建构起作家的主体意识,理解作家作为生产者如何形成个人风格。第一章第一小节回溯张爱玲批评中的作者形象,勾勒现存的“作者”解读模式,指出张爱玲批评中对张爱玲索隐式批评的过分关注;第二小节提出研究所使用的主要叙事学理论框架和概念,理清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复杂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绝非否定张爱玲晚期作品的自传性质,也不是全面割裂张爱玲真实生平对其的创作影响,但求立足与张爱玲晚期资料缺失严重、史料发掘刚刚起步的现状,尝试以理论工具审视张爱玲创作,提供从隐含作者理论入手而非从史料入手来评析作家的思路。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叙述者、视角、场景、空间等叙事学研究单元,解说文学生产者张爱玲。指出张爱玲对传统叙事声音的重构,举文本分析张爱玲不确定、隐匿的叙事声音如何塑造人物,传达现代主义的创作姿态;第二小节以《小团圆》的创作动机这段公案,串出隐含作者张爱玲的核心创作动机——经验同构,并以解释张爱玲晚期遗作中细节的衍文与微小的改动,点出晚期创作消解传奇性、颠覆早期文本女性主义进步性的文学特征。第三章以张爱玲用国英双语重写《海上花列传》为主线,挖掘被常规研究忽略的文本、材料,勾勒出张爱玲如何一边理解、翻译《海上花列传》,一边形成自己的读者意识,并根据此读者意识不断调整自己的叙事策略,最终形成其简约含蓄、穿插藏闪的晚期叙事风格的写作成长史。最后,基于读者反应理论,揭示后现代批评语境中审视张爱玲创作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