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如何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脑组织存在广泛的局部血流量降低和缺血性损害,这种继发性损害对脑出血的预后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生长因子;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对各种神经损伤性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重要分子标记,能够反映出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活性。为此本实验在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基础上,观察(1)脑出血后脑超微结构改变、脑含水量变化;(2)脑出血后VEGF、FⅧ-R Ag和GFAP表达变化;(3)脑水肿、新生血管形成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VEGF和GFAP表达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有效治疗脑出血、降低致残率和改善后遗症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脑内立体定向注射Ⅶ型胶原酶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对照组。脑出血组注射胶原酶0.5μL(0.5U),分别于12h、1d、3d、7d后处死,每个时间点各12只。对照组12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2h后处死。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电镜下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内VEGF、FⅧ-R Ag和GFAP表达变化;显微镜下计数脑内VEGF、FⅧ-R Ag和GFAP表达阳性的细胞,并应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1)脑出血后12h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于1d后达高峰,7d时接近于正常水平(p<0.05)。(2)脑出血后各时间点均可见神经元、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损伤严重的神经元可见胞浆中线粒体肿胀、疏松或空泡化、崎断裂,核固缩或溶解等超微结构改变,3d时最为明显。o)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VEGF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第7d达最高,各时间点间阳性细胞数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O吻.01),但每个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无显著性变化e o.05卜脑出血后12h7d血肿周围区VEGF阳性内皮细胞数逐渐增多,各时间点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O<0刀1卜N)以FVllll Ag标记的内皮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在出血后逐渐增高,第7d表达最高(P<.05或P<0.of卜6)GW表达变化与 FVllll Ag表达情况相似。 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挤压损伤和局部缺血损害的区域,伴随继发性脑水肿。().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VEGF表达增高可促进该区域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生成;VEGF可能与急性脑水肿无密切相关性。*).脑出血后周围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使该区域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提示VEGF和Go对出血后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及组织修复可能起促进作用。(4.应用VEGF,有望为将来治疗脑出血、减轻脑功能损害提供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