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NAFLD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肝脏脂肪含量的关系,分析影响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合并NAFLD的可能危险因素。2、探讨T2DM合并NAFLD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了解影响T2DM合并NAFLD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为临床上T2DM患者预防NAFLD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通过超声检查等技术计算肝脏脂肪含量、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将入选的188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对两组间病程、年龄、血清尿酸(SUA)、25羟维生素D(25(OH)D)、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氨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基酸转移酶(ALT)、肝脏脂肪含量(LFC)等进行比较。(2)根据肝脏脂肪含量三分位点分为Q1、Q2、Q3三组,对三组间维生素D进行比较。(3)将T2DM合并NAFLD患者按有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对两组间年龄、病程、25(OH)D、HbA1c、FPG、2hPG、T-CHO、TG、HDL-C、LDL-C等进行比较。结果:(1)T2DM合并NAFLD组TG、GGT、FPG、HbA1c、合并高血脂患病率较非NAF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25(OH)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肝脏脂肪含量三分位点分组,各组25(OH)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提示肝脏脂肪含量与病程负相关,与BMI、TG、AST、ALT、GGT、FPG、HbA1c正相关(P均<0.05),与25(OH)D无相关性(P>0.05)。(4)以肝脏脂肪含量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TG进入回归模型(P<0.05)。以有无NAFL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BMI、TG、HbA1c进入回归模型(P<0.05)。(5)T2DM合并NAFLD患者中,硬化组年龄较非硬化组高,25(OH)D水平较非硬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分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正相关,与25(OH)D负相关(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OH)D进入回归模型(P<0.01)。结论:(1)本研究未发现维生素D与T2DM患者NAFLD的发生及肝脏脂肪含量存在相关性。(2)BMI、TG、HbA1c是T2DM患者并发NAFLD的危险因素。(3)BMI、TG是影响肝脏脂肪含量的危险因素。(4)年龄是T2DM合并NAFL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5(OH)D是其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