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从出生起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化。学龄前儿童(3至6岁)的社会化是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决定了他们对外界的信息会没有选择的接受。学龄前的儿童就像一张白纸,动画片中传播的内容无论是真实还是虚伪的,学龄前儿童是最容易认同的,这对于他们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构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了解并证实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发现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职业观三个方面。依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对动画片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基本情况做了分析,并对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学龄前儿童目前会频繁的观看动画片,并且在观看动画片时存在明显的模仿行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受到这些角色行为的影响。儿童会模仿动画片中分享、帮助、合作等出现较多容易完成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将这些行为转化到日常生活中使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片中频繁出现的殴打、辱骂等反社会行为也对儿童进行了错误的示范,儿童在盲目的模仿之后会引发一部分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形成。因此,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有着消极作用。动画片能够影响到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目前国产动画片中依然存在女性角色边缘化现象,“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依旧存在。动画片在塑造男女动画角色的外貌特征、职业分配和性别气质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但塑造形式过于单一,促使儿童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影响到他们对两性美以及个性、人格的的认知。动画片能够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职业观。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职业观会受到儿童的性别差异、职业性质差异以及动画片的影响。在受到动画片直接影响的儿童中,动画片中角色的职业以及动画片的主题是对他们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通过深入的分析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对如何引导和规范儿童使用动画片提出思考,帮助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化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学龄前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