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货币替代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tl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是公开的官方高层文件中首次提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从此,人民币明显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   目前为止,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日趋完善、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初见成效等。目前,中国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利率、汇率实现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在这种背景下,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问题,国内专家和学者大致有三类观点:一是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为代表提出的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模式,即通过完善SDR定值,推动SDR重新分配,考虑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二是模仿欧元模式,即在亚洲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建立统一的“亚元”,取代目前各相关国家主权货币的流通使用;三是美元化模式(货币替代),即采用对其他国家货币实行部分或全部替代的方式直接推行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实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民币化”。本人认为第三种模式是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路径选择。   目前,国内鲜有学者从货币替代的视角去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人民币货币替代较为特殊,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双向替代特征,也就是说,人民币既是被替代货币也是替代货币。这一特征决定了人民币既要在中国国内接受来自美元等国际货币的挑战,也要在国境之外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与美元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目前,人民币货币被替代率并不高且呈不断下降趋势;人民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替代处于初级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丁美洲、俄罗斯及东欧转型国家高度美元化现象被视为美元货币替代的典型案例。深度剖析这些国家美元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能够为“人民币化”的顺利推进提供经验借鉴及实践指导。在货币替代过程中,对于货币被替代国而言,不仅可能失去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汇率政策,而且,更为直接的是,会导致中央财政铸币税收入的流失,这会给相当一部分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货币替代国考虑给予被替代国铸币税损失适度补偿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一国货币从国内货币发展成为被世界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就是货币国际化过程,也是其参与国际货币竞争并逐渐替代别国货币执行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的过程。国际货币竞争的结果可能出现货币替代,也可能促进区域货币合作的产生。在一个以美元主导,欧元强势推进,日元和英镑为辅的寡头垄断型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人民币想要在与美元等国际货币的竞争博弈中占据一定优势,并成功实现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的二次替代必将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在积极推进“人民币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谋求东亚货币一体化战略。这不仅需要中国继续努力提升自身综合国力,而且还要不断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制度安排的创新与突破。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导论及文献综述。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然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献综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替代与美元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中国实际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评述,这些理论分析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规范性的理论支持。   第二部分(第三、四章)。第三章具体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及其模式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用于与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边贸结算。根据货币国际化演进过程的阶段性标准,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结算、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衍生产品创新、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仍较低。人民币国际化大致可有三种模式:欧元模式、超主权储备货币模式和美元化(货币替代)模式,本人认为现阶段选择货币替代模式是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第四章对货币替代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首先,对货币替代进行了界定;其次,对与货币替代相近范畴的几个概念加以解释说明;最后,给出了货币替代程度的度量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利弊分析。   第三部分(第五、六章),第五章运用货币替代程度相对量指标对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货币替代率进行度量。参照货币替代边际效用理论,结合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的方法对这些国家(地区)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国周边国家(地区)货币替代造成的铸币税损失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铸币税损失会大大增加部分货币被替代国财政负担的结论。第六章对拉丁美洲、俄罗斯及东欧转型国家美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总结出几点关于顺利推进“人民币化”的有益启示。   第四部分(第七章)。第七章在国际货币竞争、货币替代及区域货币合作的框架下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首先,对中国货币替代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货币替代整体水平较低。汇率、国民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率都是影响中国货币替代率的显著因素,而本外币利差对货币替代率的影响不显著;然后,运用国际货币竞争、货币替代理论对人民币、美元、被替代货币三者博弈机制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只要中国对货币被替代国的补偿达到所获得的铸币税水平,那么货币被替代国就会接受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倡议。根据美国1999国际货币稳定法案给出的铸币税补偿公式,对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铸币税补偿程度进行计算,发现这些国家(地区)不同程度都存在着缺口补偿的情况,即该补偿方案无法完全弥补美元化国家由于货币替代再分配效应所带来的损失;最后,通过对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汇率制度安排的比较分析,本人认为,现阶段东亚货币合作适宜采取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汇率制度安排长远来看应选择亚洲货币联盟模式。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五部分(第八章)。第八章详细介绍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与策略思考。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安排方面,应实施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战略;在制度安排方面,应着力于深化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环境营造方面,应进一步夯实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大力扶持民族信用评级业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国内从货币替代视角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因而,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性研究。本文首先对中国周边国家(地区)货币替代程度、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各国的铸币税损失进行定量与模型分析;然后,通过对拉丁美洲、俄罗斯及东欧转型国家美元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得出顺利推进“人民币化”的几点有益启示;最后,在国际货币竞争、货币替代与区域货币合作框架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策略。   第二,在技术方法上,本文运用货币替代程度衡量指标计算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货币替代率,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货币替代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人民币货币替代战略提供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本文还对中国周边国家(地区)货币替代铸币税损失成本进行了度量,并根据相关方案,对铸币税补偿机制进行验证:最后,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人民币、美元与被替代货币三方货币竞争博弈机制,为“人民币化”寻找突破口。   第三,在实践应用上,从货币替代的视角展开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分析,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和考察角度。这个研究视角既具有政策上的针对性,又具有理论上的普遍性。并且,整个分析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统一原则,并充分利用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数据样本进行检验,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实践内涵。
其他文献
在有关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中,省际边缘区发展研究一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以往的研究文献中,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省级之间或省级内部之间的差异,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们接触的数据量变得越来越庞大,一些繁琐、无关的数据也逐渐增多,为了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提升效率、简化息在来源、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