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观察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哮喘伴过敏性鼻炎随访第二年的临床疗效、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变化,为伴过敏性鼻炎的哮喘儿童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承接上一届师姐的研究,纳入试验的60例患者均接受GINA方案常规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并按需使用鼻喷激素类药物,将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者作为观察组(共28例),余者为对照组(共32例)。定期随访询问两组患儿在复诊间期的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急诊就诊次数、需使用β2受体激动剂频次、有无活动受限、PEF和PEF变异率等和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并根据患儿的哮喘日记卡做好相应记录,结合哮喘控制试验问卷和视觉模拟量表得分判断哮喘临床控制和鼻炎严重程度情况,定期复查通气肺功能,同时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第2年分别对两组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比较,评估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哮喘伴过敏性鼻炎疗程第2年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变化情况。 结果:(1)鼻部症状及VAS得分:两组患儿各随访时间段鼻炎症状评分和VAS得分与本组前一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2年与第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8个月时鼻炎症状得分有所升高,与治疗第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段观察组鼻炎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哮喘日间、夜间症状:各随访时间段两组日间及夜间症状与前一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2年与第1年相比日间及夜间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5);对照组治疗第2年与第1年相比日间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夜间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日间及夜间症状各随访时间段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3)哮喘控制试验(C-ACT):两组第2年的C-ACT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随访时间点与前一次随访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2年与第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随访时间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功能指标:治疗第2年与第1年相比,观察组大气道功能指标FEV1和PEF有明显改善(P<0.05)而FVC改善不明显(P>0.05),小气道功能指标FEF75改善较明显(P<0.05)而FEF25和FEF50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大气道功能指标中FVC和FEV1均未见明显改善(P>0.05)而PEF改善较明显(P<0.05),小气道指标FEF25和FEF75改善明显(P<0.05)而FEF50无明显改善(P>0.05)。各随访时间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总体上明显优于对照组。(5)ICS使用情况:各组患儿治疗第1年与入组时(即开始干预治疗前)以及治疗第2年与第1年相比,ICS剂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组时两组间ICS剂量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第1年和第2年,观察组ICS剂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随访第2年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或全身的不良反应。 结论:哮喘伴过敏性鼻炎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疗程第2年仍是安全有效的,但其疗效并不如早期(第1年)明显,无论是哮喘还是过敏性鼻炎,其疗效都趋于平稳,包括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情况,尤其是小气道功能;但鼻炎症状有反复的迹象,肺功能情况也不稳定。SIT不仅能加快哮喘患儿ICS的降级速度,也能明显减少ICS总用量。另外,ICS对哮喘症状的改善仍然比较明显,但其远期疗效仍不如SIT,SIT在哮喘症状的控制和改善方面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常规将其列为此类患儿的备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