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土地规模农户农业科技需求为研究对象,以新疆为典型案例,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总结论文有关的一些重要概念与配套理论,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然后,以土地规模农户为例定量测算样本地区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强度、需求内容、服务种类,通过科技信息的获取渠道及其对农户采纳科技信息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土地规模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剖析现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现状和问题,揭示了构建需求导向型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外经验总结,根据实际需要,拟构建出符合现阶段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的、可以整合的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创新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发挥劳动农民的首创精神,利用所拥有的各种乡土资源开展内部技术创新;能够建立更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提升推广实际效果;可以聚焦农民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提高科技推广资金使用绩效;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构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 (1)农业科技体系及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在不断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导向的变化而进行创新与调整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及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以下认识:一是我国的农业科技体系经历了四个变迁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科技制度发展、1949~1985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1985~2006年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和2007年以来的以创新型国家战略为主导的四个变迁过程;二是农业科技体系及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因各个阶段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发生过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在改革的内容和措施上充分体现了“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的有效结合;三是农业科技体系及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本质上是为促进农业发展而服务,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科技发展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对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2)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土地流转制度的实行,全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程度越来越高,新疆土地规模化经营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土地规模相关统计资料的描述分析表明,新疆在农业面向现代化的发展的实践中,基于自身的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引入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积极尝试、确立并完善了五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分别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化经营等,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观调研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新疆规模经营者总体素质较高。一是相对年轻。大多数经营者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占总体样本的61.8%。二是多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从事5年以上农业生产经营经验的经营决策关键人占总体的96.1%,而农业种植经验在20年以上的占53.9%。三是相对较高的经营素质,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经营者占62.7%,7.9%的经营者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此外,接受过有关的经营指导或者技能培训的经营者所占比例较高。 (3)自2006~2015年以来,新疆的农业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有所增长,但由于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不足,表现出高科技投入,低技术进步的构成特征,使得新疆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呈现出投入较高但产出增长缓慢的状态 在科技投入方面,不论是资本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已实现了较高的投入水平。在资金方面,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经费达7.56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设完成额5673.4万元,固定资产8.53亿元,均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政府资金是科技活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且逐年上升;在人员方面,2015年新疆农业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235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科研人员素质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在科技产出方面,专利受理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2015年达到271件,略高于平均水平,但在西北五省农业科研机构专利受理数中的占比明显下降。其他专利指标,虽然都处于上涨状态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不及西北五省的总体水平。由此可见,增长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4)基于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表明:规模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意愿随着土地规模的逐渐增大,需求意愿逐步增强,且影响因素较多 对农户数据的统计描述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新疆的规模种植农户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较大。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土地规模的农户而言,大部分农户具有两型农业技术利用意愿,其中,中等规模组农户的利用意愿最高为83.4%,其次为小规模组农户76.5%,较大规模样本组利用意愿最低为71.3%。从影响因素来看,将家庭总收入、劳动力数量、生产成本和兼业情况等因素对小规模组农户具有显著影响;年龄、文化程度、生产结构感知、经济效益感知、劳动力数量、技术易用性和生产成本等变量对中等规模组农户具有显著影响;兼业情况、土地转入面积和生产结构感知变量对大规模组农户具有显著影响。 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户而言,北疆地区农户的利用意愿为78.5%,稍高于南疆地区的78.2%。从影响因素来看,年龄、兼业情况、土地总面积、和经济效益感知和技术易用性等变量对南疆地区的农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转入面积是影响南疆地区和北疆地区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意愿的共同因素。 (5)基于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科技优先序的实证分析表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农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对各项技术做出不同的次序选择 首先利用频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对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科技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然后通过构建多元Logit模型讨论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技术感知等因素对农户技术需求与选择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最关注的是产前和产中环节的农业技术,而对产后技术需求较少。在给定的技术中农户的首选的前五类技术分别是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抗旱节能关键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所处地区、家庭年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均对规模农户的具体农业技术的优先序选择造成了显著影响。 (6)基于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科技优先序的实证分析表明: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强度较大,因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强度差异明显 从对农户态度的分析得出,南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显著高于北疆农户,其中,新疆塔城地区的农业科技需求强度为60.7%居首位,吐鲁番地区为22%居最低位,各地区间农户农业科技需求强度差异明显;从新技术投入率指标对农业科技需求强度的测度表明,区域、教育程度、兼业情况、性别以及收入情况等因素对农户农业科技需求强度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年龄、转入面积、技术服务可得性、环境感知、南北疆、家庭总收入以及新技术易用性等因素对农户农业科技的需求强度影响显著。 (7)新疆农业科技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需不平衡问题,特别是技术服务内容和技术服务渠道结构性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通过对土地规模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行为、需求优先序以及需求强度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新疆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断增长,又在科技供给中未能做出及时的政策调整,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落后问题日益凸显。据此提出了构建了满足农业科技需求的对策思路与政策建议,如以政府主导、有效性和效益性相结合、专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产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等为基本原则;以相关的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为环境保障、以农业科研和信息服务平台为物质保障、以农业科技推广为组织纽带、以培养新型创新型农业人才为关键,分别从宏观制度建设和微观政策措施建设两方面为导向,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保障作用。 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业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农业科技能否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先进的适用技术服务农民。现有研究关于全国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农业技术采纳和推广的学术成果众多,且主要以东部、中部农业发展基础好的省市为主,而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农业技术应用及推广情况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区别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针对新疆地区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展开研究,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并且将环境约束纳入农户技术采纳理论模型,揭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经济机理。因此,在研究和探讨问题切入的视角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必要性在研究和探讨问题切入的视角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第二,本研究对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不同的层次,将土地规模经营农户具体划分为大规模、中等规模、小规模;南疆地区、北疆地区五种类型的农户。接着首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和分析了五种不同类型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然后,用聚类法从农户分化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规模农户农业科技需求优先序问题。最后,界定了农业科技需求强度的概念,用“新技术投入率”对农业科技需求强度进行测算,借助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型土地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强度进行研究,并通过逐步回归对规模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强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