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吟,又称“吟诵”、“吟咏”、“吟唱”,是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和词赋诵读的方法,与古典诗歌相伴而生。主要表现为一种歌唱式的诵读,它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自然的近似乐曲的音调。歌吟,是中华文化中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国粹”。近年来,由于受传承人年龄、身体、后继者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吟诵这一古老的文化随时有面临失传的可能。有鉴于此,对这一“国粹”的抢救、研究、传承和推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项艰巨而荣光的历史使命。20世纪以来,在传统吟诵式微的总趋势下,也不断有学者对濒临消失的吟诵提出保护与复兴的主张,但由于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尚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收到复兴绝学之效。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吟诵这一传统文化才渐渐受到文史学者及民族音乐学家们的关注。吟诵这一精英小众文化才逐渐进入到学术界的视野中。近年来,尤其是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后,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吟诵大多以方言为基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楚调唐音”歌吟就是中国传统吟诵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地域流派。“楚调唐音”歌吟,是对曾流传于湖北蕲春并传入江西南昌的前代文人雅士吟涌诗词方法的概括性命名。2010年度,《“楚调唐音”歌吟》已正式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宗九奇先生以书面形式解释如下:“‘楚调’是指流传于楚国一带的歌诗吟诗的调式,其源至远,所谓歌永言也。楚调传至今日,乃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它有着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的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则由歌吟者自由控制……‘唐音’唐人之音也。古体诗中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风、长短句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形式完美,平仄声调极其和谐。据传,歌吟到唐代更为规范,如歌、如泣、如诉的调式基本有了定式。‘唐音’之歌吟,与古曲古谱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楚调唐音——歌吟艺术的活化石·楚调唐音口耳传》)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对当代“楚调唐音”歌吟代表性传承人歌吟的语料采录并进行歌吟的曲谱收集整理。从中遴选出部分歌吟篇章,文体类型包括诗经、楚辞、乐府、五言和七言近体诗、词等。通过对歌吟曲谱的音乐本体研究,全面解析并展示“楚调唐音”歌吟在旋律、节奏、行腔、特点等方面的不同风貌,以期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保存这门濒危的传统文化,归纳出“楚调唐音”歌吟的方法与特点。从而更好地学习、研究、传承、推广这一“国粹”和“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