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多为风寒暑湿火等外邪入侵,以及热积、食积、酒积、气滞、血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内伤病因所致。腹痛病机为腹部脏腑经脉痹阻,或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关于腹痛的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明代以前,腹痛和胃脘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才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其资料散见于多种疾病,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以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腹痛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到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揭示了腹痛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家诊治腹痛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古今医家对此病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腹痛病证提供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并开拓腹痛病证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分为病名源流探讨、古代医家论治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现代治疗研究,以及相关问题探讨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腹痛病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厘清了腹痛从症状名到病证名,从与胃脘痛混称到成为独立病名的发展脉络,并将与其相关或类似病名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腹痛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内容涉及腹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整理总结了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腹痛辨证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并附以医案加以论证。第四部分,收集整理了现代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诊断、用药特点、其他疗法、民族医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对腹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腹痛治法需灵活多变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腹痛治疗中广义通法、汗法应用;芍药止痛并非只限于血虚类型;对“痛无补法”的探讨以及补法治疗腹痛的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腹痛治疗的认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