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古神话传说是人类童稚时代的产物,是先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古神话传说遗留下来的很少,如此稀少的神话传说被散乱地保存在浩如烟海的传世典籍中,这给神话传说的研究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出土文献的大量问世,其中丰富的神话传说材料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本文即在出土文献中的神话传说资料与相关传世文献的紧密结合中,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开展研究,以彰显出土文献在神话传说研究中难以企及的优越性。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绍介了论文选题的文献依据、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等情况。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所发现的《楚帛书》,是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战国时代楚国的古文帛书,也是迄今见到的唯一的“图”“文”并茂的有关创世神话的古文献。论文第二部分即以《楚帛书》中的创世神话为研究对象,在与相关传世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基本勾画出上古创世神话图景,并对帛书神话中参与创世过程且自成一系的诸神祇进行谱系上的梳理。上博简《子羔》篇是以集群形式出现的上古感生神话,论文第三部分即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引证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三王——禹、契、后稷感生神话的感生者、感生物、感生地等具体细节问题作出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对上古时期祭祀求子仪式的大致过程进行还原,并对《子羔》篇感生神话群的意义进行了阐发。治水是大禹一生最大的功业,后世对此大加赞赏,并对大禹以疏导来治理水患的方式津津乐道,且认为鲧之“堵”与禹之“疏”这两种治水方式的不同最终导致鲧与禹一败一成的结局。通过对出土文献《公盨》、《容成氏》的仔细研读,再参证相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在鲧禹治水神话流传的早期,二者在治水方式上并不存在本质的不同,大禹同样也采用过堙堵的治水方式。在厘清了大禹的治水方式之后,本文又对“禹德”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分析。这即是论文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论文第五部分在对新出土的王家台秦简《归妹》进行正确解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基本还原了嫦娥神话的生产过程,并在对其诸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于该神话之中的“不死”主题。第六部分以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相关传世文献的比照中,可以发现牵牛织女神话的原初形态是牵牛多次抛弃织女的婚恋悲剧,后世对忠贞爱情的颂扬是民间文学对该神话进行不断改造的结果;最初的形成时间下限是在战国晚期;起源地与秦文化发祥之地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