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肠道菌群构成情况及对胆红素脑损伤的影响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和胆红素脑损伤(bilirubin-induced brain injury)是因血清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并在基底节、海马等部位沉积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脑损伤,是临床上导致新生儿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者50%~75%死于胆红素脑病急性期,存活的患儿中75%~9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精细运动障碍、运动发育延迟、认知障碍及听觉障碍(听神经病变、失听或者耳聋),严重者出现重度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及显著的听觉、眼运动、认知功能异常,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研究表明,胆红素脑病和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未结合胆红素含量有直接关系,尤其是生后1周内的早期新生儿,其血脑屏障通透性较高,中枢神经系统对毒性物质十分敏感,所以在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和胆红素脑损伤。因此,降低血脑屏障对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的通透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红素,是预防胆红素脑病和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几年,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包括突触形成、递质释放、营养物质的产生、血脑屏障的发育等。虽然知道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与血脑屏障功能有关,但是对于生后早期胆红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确,是否与肠道菌群的构成具有相关性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为此,本实验拟通过前瞻性研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肠道菌群构成情况,比较发生胆红素脑损伤和未发生胆红素脑损伤新生儿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旨在阐明肠道菌群与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的关系,为减少和预防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1.探讨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L)新生儿脑脊液胆红素水平及与胆红素脑损伤的关系。
  2.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讨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构成情况及其与胆红素脑损伤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标本采集。2016年9月~2017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收治的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L的新生儿,入院后在给予相应治疗前抽取静脉血2ml、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2ml,测定血清、脑脊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同时采集患儿大便标本。根据《实用新生儿学》中的诊断标准以及MRI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脑损伤组(26例)和无脑损伤组(28例)。
  2.肠道菌群16SrDNA测序。将所有采集到的高胆红素患儿大便标本利用酶法(Stool Genomic DNA Kit)提取细菌DNA,针对细菌16SrDNA的V3-V4区域进行扩增。使用Illumina建库试剂盒对扩增后样本进行建库,建库完成后使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3.应用相关软件对PCR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处理和分析。基于对PCR产物测序所得有效数据进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和物种分类分析,并将OTU和物种注释结合,再对OTUs进行丰度、多样性指数等分析,同时对物种注释在各个分类水平上进行群落结构的统计描述。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挖掘样品之间菌群构成差异。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最终纳入54例符合标准的严重高胆红素新生儿,其中发生胆红素脑损伤(脑损伤组)26例,未发生胆红素脑损伤(无脑损伤组)28例,两组研究对象性别、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及两者比值的比较脑损伤组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为9.53±2.68μmol/L,无脑损伤组脑脊液未结
  合胆红素水平为6.94±2.31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47p=0.0027);两组新生儿脑脊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无相关性(r=0.137,0.081,p>0.05);脑损伤组脑脊液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比值为(2.93±1.16)%,无脑损伤组脑脊液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比值为(1.79±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6,p=0.043)。
  3.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
  根据BAEP诊断分级标准,脑损伤组中有2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BAEP异常,异常比例为84.6%,BAEP轻度、中度、重度异常新生儿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57,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中度异常组与轻度异常组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0.014);重度异常组与中度异常组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0.026)。
  4.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患儿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
  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新生儿肠道中有来自10多个菌门的100多种细菌种系被鉴定出来,通过稀释曲线、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对各组样本进行复杂度分析,证实测序深度足以覆盖肠道内细菌种属,各组样品丰富度和均匀度均达到实验标准。通过α-多样性参数比较分析得知在属水平上脑损伤组肠道菌群丰度低于无脑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Fusobacterium、Catabacter、Succinivibrio、Clostridium、Bacteroides这5类菌属差异显著(p均>0.05)。
  5.属水平上差异性菌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根据微生物学分类,Catabacter、Clostridium这两类菌属来自梭菌目,Fusobacterium来自于梭杆菌目,Succinivibrio来自于琥珀酸弧菌属,Bacteroides来自于拟杆菌属。而梭菌、梭杆菌、拟杆菌以及琥珀酸弧菌在结肠内通过代谢碳水化合物能产生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等一系列短链脂肪酸,这些是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重要来源。短链脂肪酸是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参与调解食欲,以及通过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增强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作用。
  结论
  1.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直接取决于脑脊液的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脑脊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越高,脑损伤严重程度相应增加;脑脊液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足月新生儿胆红素脑损伤的参考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2.除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之外,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也是影响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3.胆红素脑损伤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无脑损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脊液胆红素水平的高低可能与肠道菌群构成不同引起的胆红素血脑屏障通透性差异有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以下简称肝癌或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原发性肝癌的90%。多数HCC患者确诊时已达局部晚期或发生肝外转移,丧失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预后较差。尽管HCC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在过去十年并没有显著的改善,形势仍十分严峻。因此寻找与HCC发生发展、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指标物,早期预测高危患者,对其进行
学位
研究背景: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中三阴乳腺癌特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占所有乳腺癌的20%1。该种肿瘤侵袭性强、预后差且复发迅速,同时缺乏适合的靶向治疗,五年生存率低至60%2,是目前治疗的难题。  近年,B7家族中PD-1/PD-L1信号通路因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过程而备受关注,在黑色
根据GLOBOCAN(http://globocan.iarc.fr/Default.aspx)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认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乳腺癌发病率是仅次于肺癌及结肠癌的第三大肿瘤,仅在2012年全世界范围内就有超过170万人被诊断出乳腺癌,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乳腺癌[1,2]。乳腺癌的死亡率在北美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呈现下降的趋势[3],不过在一
学位
目的通过体外构建嘌呤霉素(PAN)导致小鼠肾小球足细胞(MPC5)损伤的模型,并予他克莫司(FK506)干预,观察8h、24h和48h各组足细胞形态结构、数量和凋亡率的变化,足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程度,PINK1/Park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足细胞自噬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 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缓解蛋白尿、防止慢性肾脏病进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我国,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高于90%。初诊时局部进展的患者5年OS仅为69.2%,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低。结直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预后优于无法行根
学位
背景:  目前,卵巢恶性肿瘤仍是致死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卵巢位置深,卵巢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且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大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5%~30%[1]。目前临床上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筛查主要依靠超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糖类抗原125)和HE4(人附睾蛋白)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但它们的敏感度或特异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背景与目的  肺癌在最近几十年里逐渐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对表观遗传研究的深入了解,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RNA,lncRNA)作为非编码RNA中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lncRNA主要通过表观遗传学、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和翻译,参与对肿瘤生物学调控功能。目前,对于lncRNA作为环境化学致癌物暴
学位
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细胞移植疗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潜力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如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可以为细胞移植疗法提供细胞来源。获得足够数量的多巴胺能(Dopaminergic,DA)神经元是细胞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  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胃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及放疗。但是胃癌的转移以及化疗耐药一直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胃癌的转移机制及胃癌的化疗耐受机制是目前胃癌研究尚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简称lncRNA)是近几年的研
学位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多数卵巢癌患者初次就诊时已经是Ⅲ期或者Ⅳ期,手术后辅助紫杉醇等静脉化疗,能暂时得到缓解,但很快复发。其中微小病灶残留腹腔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Intraoperative Chemotherapy,HIPEC)为这些微小残留病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