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条件下中国民主建设的策略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国家的民主建设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无论是对民主的价值还是民主的手段,亦或者是对民主的技术的探讨,规模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规模与民主的关系,最早开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分析了规模与民主政体的关系,探讨了规模对国家政体选择的影响。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政治学家对于规模与民主的关系也没有脱离这个范围,直到1973年罗伯特·达尔对当代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和重新定位,为民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野。达尔认为没有单一的类型或单一规模的单元能够实现民主的两个亮度标准——公民效能和体系能力,或者说,不存在最适合民主的规模,所以民主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探索适合本国规模的民主发展模式,亦或者说是探究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发展策略。本文通过对规模与民主关系的探究,分析超大规模对一个国家民主进程的影响,指出超大规模对于民主建设的影响是复杂的,必须综合考虑一个国家的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民主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超大规模社会的现实情况,多角度分析我国民主建设的境遇、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民主建设提供依据,必将对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中推进民主建设,发展中国式民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民主选举、政治主体间的沟通以及民主政治体系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超大规模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复杂影响,指出超大规模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单纯的解释为有利或不利,必须在政治体系所处的社会环境体系中综合进行考虑。在第三部分分析了超大规模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分析了超大规模条件下我国民主建设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一方面,超大规模丰富我国的民主形式、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为渐进式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超大规模也增加了我国民主建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多元价值观念增加了社会冲突的发生,民主政治发展不均衡,也在阻碍着我国民主建设的进程。因此,在第四部分则结合第三部分的论述对中国民主建设的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发展多样性民主、可持续民主、渐进性民主和构建多元民主治理体系来实现我国的大国民主之路。
其他文献
网络塑造了一个虚拟社会与现实政治的复杂结合体。网络实名举报、人肉搜索、网络结社表达等非传统政治生活方式作为公民进入政治过程、向政治系统输入自己的利益主张的重要手
2009年11月正式确立、2010年6月开始运行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UNCAC Review Mechanisim)是指缔约国会议为了对公约的实践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而采取的一系列
随着人们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及民主政治理念的广泛深入,公众参与政府活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必然要求政府必须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近年来乡镇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群众上访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
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和创新的程度直接反映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本文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
本文从邓小平政治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入手,深入地论述邓小平政治文明思想中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思想、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思想等方面内容,分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