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采用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竖向构件的现场施工效率,对再生块体混凝土进行工厂化预制不失为一种有效对策。据此,本文提出了内置型钢的方钢管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柱,并对其常温下及火灾后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了15个内置型钢的方钢管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短柱的轴压试验,考察了施工方式、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钢管壁厚和型钢强度对试件轴压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现有公式预测试件轴压承载力的有效性。研究表明:(1)与现场施工相比,对再生块体混凝土节段进行工厂化预制,不会对该类柱的轴压承载力和初始刚度产生不利影响;(2)预制节段的数量及其表面粗糙程度,对该类柱的轴压力学性能影响有限;(3)从该类柱的轴压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系数角度看,内置高强型钢比内置普强型钢更具优势,此优势对于延性系数最为明显,轴压承载力次之,初始刚度再次;(4)若型钢屈服强度在核心混凝土达到其峰值应力之前达到,或二者同时达到,则在相同的轴压承载力要求下,内置Q690高强型钢的柱与内置普强型钢的柱相比,可节省用钢量30%左右,降低钢材成本约20%。2、针对不含粗、细骨料的水泥基灌浆料,开展了25个棱柱体和25个立方体的高温后受压试验,揭示了该灌浆料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应力-应变曲线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前人给出的其他灌浆料的相应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高温后该灌浆料的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总体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后者的降低速率总体上比前者更快,但300℃以前二者的降幅都相对有限;(2)该灌浆料遭受300℃以内的高温作用后,其泊松比随应力比的变化范围相对有限(0.15~0.30),但当温度超过500℃之后,其泊松比随应力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3)针对该灌浆料所建立的高温后质量损失率、体积收缩率、棱柱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无量纲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与目标加热温度的定量变化关系,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4)与水泥砂浆、地聚物净浆和豆石型灌浆料相比,该灌浆料的高温后力学性能更优。3、开展了9个内置型钢的方钢管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短柱的明火处理以及火灾后的轴压测试,考察了施工方式、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受火时间对试件剩余轴压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受火后方钢管半高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鼓胀,受火时间越长,鼓胀变形越大,相同受火时间后预制柱的鼓胀变形大于现浇柱;(2)废旧混凝土块体的采用对柱截面温度场影响不大,预制柱的内部温度相比现浇柱有所降低;(3)与现浇柱相比,火灾后预制柱的初始刚度退化幅度明显偏小,但轴压承载力的降幅偏大;(4)在荷载达到峰值荷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火灾后柱钢管的纵向和横向应变的增长近乎停滞,只有当荷载达到峰值荷载时(后),它们才迅速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