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in19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贸区的发展路径正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过渡。经济新常态下,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是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中国自贸区在地理位置上已形成了6个沿海、2个中部,3个深入西部的分布格局,符合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大政方针。研究中国内陆自贸区发展模式,发挥内陆自贸区功能,实现其对腹地经济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内陆自贸区的基本理论和内陆自贸区发展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内陆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展开探讨。首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发展条件下,自贸区的建设路径不尽相同。选取国外主要内陆自贸区的开放模式、管理模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供借鉴经验。其次,中国内陆自贸区在区位优势、金融环境、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国沿海自贸区。内陆自贸区和沿海自贸区发展模式的选取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条件,根据自贸区综合评价的相关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经济基础、开放水平、环境基础和产业发展基础等作为中国内陆自贸区发展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评价指标,建立基础条件评价模型。对影响和制约中国内陆自贸区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量化分析中国内陆自贸区发展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比较内陆自贸区基础发展条件和沿海自贸区基础发展条件之间的差异,提出改善中国内陆自贸区发展基础条件的方式方法,确定内陆自贸区的发展模式。  国外主要内陆自贸区和湖北自贸区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和问题探索对中国内陆自贸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综上,结合中国内陆自贸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采取“由下至上”的点单式放权,完善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一窗办理”;加快诚信系统建设,完善海关监管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准入模式,各省实现统一招商引资,避免同业化竞争;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等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运动日趋活跃,国际直接投资(FDI)成为主要的资本运动形式,也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