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肝内胆管结石肝组织病理改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为预防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06-3~2008-10我院通过手术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标本43例和同期无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标本10例,比较两组标本病理改变上的不同;将肝内胆管结石组根掘胆管炎症分期,比较炎症各期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长短及胆管病理改变上的不同;将肝内胆管结石组根据肝组织损害程度分组,比较各组在病程长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受损及病理改变的不同。 结果:43例肝内胆管结石肝组织标本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胆管炎改变,10例非肝内胆管结石病例均无胆管炎症改变。急性胆管炎(9例)的平均病程10.76个月,慢性胆管炎(34例)平均病程为93.22个月,两型病程相比较:急性、慢性P=0.0001(P<0.05);急性胆管炎的平均AST水平为70.78±46.96U/L,慢性胆管炎的平均AST水平为86.35±118.33U/L,两型AST比较P>0.05;急性胆管炎的平均ALT水平为80.89±56.75U/L,慢性胆管炎的平均ALT水平为100.32±137.91U/L,两型ALT比较P>0.05;急性胆管炎导致管壁腺体破坏为主,慢性胆管炎导致管壁腺体的增生、纤维化修复为主;两型炎症对肝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没有明显差别(P>0.05):肝组织受损分期:Ⅰ期(炎性浸润期)16例,Ⅱ期(纤维增生期)23例,Ⅲ期(肝细胞变性、坏死期)4例,各分期平均AST水平:Ⅰ期64.88±58.13U/L,Ⅱ期92.43±126.98U/L,Ⅲ期107.50±146.26U/L,各期AST两两比较P值均>0.05;各分期平均ALT水平:Ⅰ期72.38±66.37U/L,Ⅱ期107.04±145.30U/L,Ⅲ期129.0±191.27U/L,各期ALT两两比较P值均>0.05;各分期平均病程:Ⅰ期33.11月,Ⅱ期86.63月,Ⅲ期186.00月,各期的病程两两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分组:Ⅰ组:胆红素正常组16例,Ⅱ组:隐形黄疸组12例,Ⅲ组:临床黄疸组15例,各分组AST平均值:Ⅰ组24.25±6.75U/L,Ⅱ组51.25±22.12U/L,Ⅲ组171.87±143.66U/L;各分组ALT平均值:Ⅰ组20.81±11.97U/L,Ⅱ组64.25±39.15U/L,Ⅲ组201.53±162.31U/L;各分组AST、AL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内胆管结石肝组织标本中,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胆管炎改变。胆管的炎症引起胆汁成分的变化和胆管结构的改变(胆管的扩张和狭窄)因而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和复发。急性炎症导致管壁腺体破坏为主,慢性炎症导致管壁腺体的增生、纤维化修复为主。胆管壁内外腺体明显增生改变是胆管炎的表现,更可作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评价指标。急性、慢性胆管炎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但是两型肝功能改变比较无差异。肝组织受损的程度随着病程延长和发作次数增多而加重,病程短肝损害多轻微。肝内胆管结石导致肝组织受损害程度各期与肝功能异常轻重程度改变的不相关,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的变化与胆红素的升高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作为慢性腰腿痛的最主要病因之一,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发病率约为5~8%,其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和腰椎滑脱症、退
目的:分析不同孕周早产的发生率、相关因素,探讨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为未来改善早产转归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西安市物价局以对成本变化敏感、定价弹性低、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作为调查对象,对西安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收费问题进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