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阅读教学”由“体验”一词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发展而来,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体验”的初次提出,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它的再次强调,都显示了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对初中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问题的反思和策略的探究,有助于促进这一阅读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完善和广泛应用,从而正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体验式阅读教学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思考与感悟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其理论依据主要涉及生命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这一阅读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在体验中的主体性、生成性、情感性和独特性,它在增强课堂教学生成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强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的主体是初中学生,他们在身心素质上较小学有所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得体验的作用在这个群体中能更加有效地发挥,除此之外,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也决定了在初中课堂进行体验式阅读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探究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现状,通过选取初中学校中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体验式阅读教学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体验内容难度差异较大,不符合学生实际;情感体验氛围表面活跃,实则缺乏真情实感;教师缺乏对学生独特理解的引导,忽视其个性发展;师生拓展训练意识不强,体验升华空间受限;评价缺乏具体性,忽视引导学生体验方向等。针对初中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试提出如下解决策略:了解学生体验起点,寻找最佳体验内容;与文本对话,引发情感共鸣;扩大体验范围,引导学生多元体验;以拓展训练为支撑,逐步深化体验层次;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等。本文以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实施现状的研究为基础,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策略分析,以期借助相关理论和案例突出体验式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实施的关键所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体验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深化教师对体验的认识,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