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缺口已不可避免。在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政府对国内主要粮食作物、棉花、食糖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农产品实施了有力的支持保护政策,但对大麦等杂粮缺乏支持。大麦既是啤酒原料,又是优质饲料,还是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群众的主要口粮,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中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满足国内大麦需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继续合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发展本国大麦产业的同时,如何应对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立足贸易开放条件下,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麦的需求变化,供给能力以及大麦贸易的市场结构、国内外大麦市场价格相关性和波动性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论文综合运用了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考察了中国大麦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综合比较了中国各个大麦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以及大麦与其竞争作物的成本收益情况,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大麦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运用剩余需求模型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势力进行了研究,运用ARCH模型对大麦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从供求结构看,中国大麦供求缺口矛盾突出,其中,啤酒大麦缺口大且进口量较为稳定,饲料大麦进口主要用于替代玉米且受国内外价差影响较大,进口量波动较大,但其对玉米替代量少;从不同区域看,西部地区大麦供求基本平衡,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麦供求缺口较大。第二,中国大麦供给提升潜力有限,大麦种植比较收益不高,扩大种植面积难度较大,大麦种植的技术效率较低,使得大麦大量进口的局面会长期持续,目前的进口依存度也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第三,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主要大麦出口国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国内外大麦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国际大麦的价格风险易传导到国内。但是,国内外大麦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集簇性,使得大麦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监测。第四,适度利用国外大麦资源有利于我国大麦产业的发展,但是,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大麦的价格波动会对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户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应适当保护该地区大麦农户的合理经济利益。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大麦种植的区域差异、流通成本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利用调研数据,对农户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大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提升的结论;在贸易上,考虑到了市场势力的存在,证明了我国大麦进口面对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了促进中国大麦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作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大麦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西部大麦生产基地建设和大麦储备管理,稳定并提高国内大麦合理产能;二是加强对国内外大麦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建立大麦市场价格风险预警机制,稳定国内大麦价格和相关市场主体的预期;三是在稳定发展与现有主要大麦进口来源国贸易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大麦进口来源渠道,降低进口风险,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