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党政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中,普遍都设有多个分管副职。这种模式从建国之后出现延续到今天,一直都非常稳定。但是,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副职数量不断膨胀,机构臃肿;组织内部出现权力重叠和权力分割的现象,行政效率低下;正副职之间冲突增加等。那么,如何科学地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呢?本文从比较研究入手,通过对其他国家副职设置情况的考察,分析两种副职模式之间的差异,力求找出中国存在现实问题的根源,并为中国的副职改革提供具体的思路。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和有关副职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国外副职设置模式的一般分析,我们概括为“辅佐型副职模式”。第三章是中国分管型副职设置模式的现状分析,结论是弊大于利,需要改革。第四章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副职设置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具体的改革对策。
总之,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分管型副职模式是导致现实中存在的副职过多、正副职之摩擦冲突和机构效率较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模式下,副职承担了大量的实体功能,并且成为了一个决策和管理的中间层,不仅影响效率,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副职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中国现存的分管型副职模式。改革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前提性的改革措施,比如纠正错误的观念、推行“大部制”、限制“职责同构”的模式等,这些改革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比如减少副职数量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制、发挥党政代议机构的作用、增加专家助理等,这些措施可以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