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吸收和继承了建国前二十多年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党的文化建设经验,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确定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思想观点,制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初步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在文化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系统地研究和梳理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方针政策,探讨这十年间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对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曲折反复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论述了这一时期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一些具体的政策,阐明了党提出的关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以及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第三部分主要梳理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将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划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开端、文化领域的反右斗争、“大跃进”中的文化建设、文化战线全面调整以及文化建设出现反复并开始左转五个阶段。第四部分分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的特点,即文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文化建设的政治化倾向、革命的思想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等特点。第五部分是对这一时期党的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并阐明了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