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论文从导师的学术思想渊源相大学说出发,结合历代相关流派、医家观点,全面总结杨震老师学术观点、临床经验,并分类、归纳。并对其“桑明合剂”治疗血脂异常进行临床研究。同时提出了本人的创新临床实践。
主要内容及结论:
1.理论渊源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是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他曾研读《内经》,师承于著名医家罗知悌。罗知悌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故丹溪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诸家学术思想。他对上述各家著作叹为“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格致余论·序》),并进一步发展了“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观点。《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文章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着意阐发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
2.“相大学说”论治乙肝
杨震老师对丹溪所倡导的《相火论》有独到的见解,在肝病及杂病的治疗中,以内生火热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肝病病机新观点。
杨震老师认为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之化。肝主藏血,故云体阴;肝主疏泄,故云用阳。且肝与胆相表里,内寄相火。所以肝的体阴用阳之特点,决定了肝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在血养其本,气资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调畅敷和而不病。否则最易导致“阳有余,阴不足”的病理变化。
运用“相大学说”论治乙肝,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五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
郁热相火是乙肝发病的早期阶段,其病变基础是“气火内郁”,主要以“内郁”为主,且有火郁迫阴之兆。病机特点肝气郁结,肝脾失调。运用疏肝、养肝、清肝的方法使气火不致向伤阴方面转化。用“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的原则,综合疏、平、抑、一调、柔各法,选用辛、酸、甘、苦、咸之类药味,用“解郁合欢汤”以清肝、解郁、凉血。
血热相火:郁热相火治疗不当,或乙肝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进入血热相火阶段,而血热相火的病变基础是“肝经血热”。病机特点肝郁化热,热伤肝血。治疗不用苦寒香燥之剂,遵从《王旭高医案》“将军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制刚”的原则,用“茜兰汤”以清肝凉血。
湿热相火:乙型肝炎经常迁延反复,加之肝病必然乘脾,脾失健运则易出现肝郁挟湿,郁久化热,而形成湿热相火之证。病机特点肝郁乘脾,湿滞化热。治法采用利湿而不伤阴,清热而不助湿之法,用芳香化浊、辛开苦降。“桃红化浊汤”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
阴虚相火:肝体阴而用阳,为藏血之脏。若肝郁过久,化火必伤肝阴;肝火伤阴,既可自伤,也可伤及他脏之阴。从病变发展过程看,尤以自伤肝阴,中伤脾阴,下伤肾阴为多见。病机特点郁火伤阴,肝失所养。治疗以滋阴养肝、柔肝软坚。
相火虚衰:历代医家论肝病,多论其有余,而论肝气肝阳不足者甚少。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化之气,寄居肾中真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论》。病机特点肝阳气亏虚。针对肝病中之肝气虚,治疗以补益肝气为大法,“补肝益气汤”以补肝益气。对于肝阳虚型者,“桂附二仙汤”以温生肝肾阳气。
3.分型证治肝硬化:
杨震老师在论治肝硬化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肝硬化分为五型,具有独特的辨证特色。
4.总结“治肝十法”:
肝病的治疗纷繁复杂,杨震老师本着执简御繁的原则,归纳为“治肝十法”。
1、凉血解毒法,2、芳香化湿法,3、疏肝理气法。
4、疏肝健脾法,5、疏肝利胆法,6、柔肝养阴法
7、健脾补肾法,8、清肝息风法,9、活血化瘀法
10、通络利水法。
5.继承发扬:
跟师多年,受杨震老师说崇尚的“相大学说”的启迪,从相火论治现今社会常见的“糖尿病”“心肌炎”等,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探索了其中医学理论基础。
使用经方、古方是杨震老师的特点,对于“毒、瘀、阴虚”并见的肝病,亦配合用“五参饮”化裁治疗,我在自己的临床中,根据该方的特点,用于“糖尿病”及“心肌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参饮来源于《千金翼方》,由党参、玄参、苦参、沙参、丹参组成。该方具滋阴、化瘀、解毒之效。方剂中益气养阴方同时具化瘀作用的少,同时又具有解毒作用的更少,该方仅五味药,慎选药物,组方精当,以“参”为名,发挥各药功效,达益气养阴解毒化瘀之效。
用于“糖尿病”(消渴)之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可养阴生津、清热而除烦渴。
用于“病毒性心肌炎”之毒热伤阴,阴虚血瘀,治以益心气、养心阴、清心热、除心烦、解心毒。
6.临床研究:
对杨震老师临床常用方“桑明合剂”治疗血脂异常进行了临床研究。
中医学并无血脂异常的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眩晕”、“胸痹”、“中风”、“血瘀”、“痰湿”、“肝癖”等病证范畴。
本病病机总以肝经血热,血瘀脉络为要,所以治疗要时时注意“热”、“瘀”二字,病位在肝、脾,久而及肾,从肝论治,杨震老师“桑明合剂”来源于“柴胡清肝汤”,取其义而未用其药,该方中决明子:《本草正》谓其:“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大肠经。《药性论》云:“利五脏,除肝家热。”以清肝泻浊、润肠通便;山楂:丹溪说:“山楂,大能克化饮食。”《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故其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佐以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既清肝明目、疏达肝气,又取桑、菊辛凉发散之性作为引经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清热、消积化痰、活血通络之功。
观察表明:“桑明合剂”具有良好的调脂疗效,可靠的安全性,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来源、组方亦有中医学深厚渊源,为日益增多的“现代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