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者自发地使用甚至改造周边的活动空间,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自发使用而产生的空间,与设计形成的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这些空间何以形成、有什么样的特点?此外,设计形成的空间可有雷同,而自发空间却无一重复,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对设计又有什么样的启示?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强调自发性的行为和空间研究是本文的着眼点。设计师多数受过专业化的训练,容易形成从普遍原理出发进行设计的定势思维。但是胡塞尔呼吁“回到事物本身”,反对抽象化和心智的构造,因为抽象的原理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却容易忽略个体特征。而人的行为和使用空间则恰恰极具个体特征,难以从宏观的层面进行解读,因而对使用空间的研究也应当回到具体的案例当中去。本文借鉴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核心区为例,对自发行为和自发空间展开研究,尝试分析这类行为和空间何以产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最终目的是发掘其对设计有什么样的启发。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是对五山校区核心区自发行为和空间的观察,二是对自发空间成因和属性的分析,三是自发空间和设计空间的对比研究,四是发掘自发行为和空间对设计的启示。本文从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从实际存在的具体个案出发构建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视角,是对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一种从现象出发进行研究的工作方法。本文还在最后联系实践,提出了一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设计模式——交互式的设计模式,尝试调和自发空间和设计空间的矛盾,并融合单向设计以及自发使用二者的优点,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相信这些从不一样的研究视角所展开的分析,以及从中整理出来的数据和案例,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性化的场所营造提供一些新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