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镁合金作为一种金属结构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铸造和切削性能以及可回收性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镁的化学性质活泼,高温下极易氧化和燃烧,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镁合金的发展。而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技术能有效减少和避免镁在生产成形过程中的损耗,并且通过半固态成形后的镁合金零件再经过热处理能有效提升其性能。因此,Mg-Zn-Cu系镁合金因其热处理强化效应明显、半固态成形性好以及开发成本较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作为一种金属结构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铸造和切削性能以及可回收性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镁的化学性质活泼,高温下极易氧化和燃烧,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镁合金的发展。而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技术能有效减少和避免镁在生产成形过程中的损耗,并且通过半固态成形后的镁合金零件再经过热处理能有效提升其性能。因此,Mg-Zn-Cu系镁合金因其热处理强化效应明显、半固态成形性好以及开发成本较低等优点得到了迅速发展,且稀土元素Nd能够细化镁合金晶粒、改善合金显微组织、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因此本文将以Mg-7Zn-1Cu-0.3Mn合金作为基体合金,通过微合金化的方法向其中添加稀土元素Nd,探索Nd元素对基体合金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确定Nd元素在该合金中最佳的添加量,以期获得一种适合于半固态成形且具有明显热处理强化效应的新型镁合金。本文利用OM、XRD、SEM、EDS等研究了合金的组织形貌及物相组成,利用HVT-1000A型硬度测试仪及WDW-100D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在Mg-7Zn-1Cu-0.3Mn合金中加入Nd元素后,合金组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共晶组织分布变得均匀,偏聚现象明显减弱,晶粒得到细化,且当Nd含量为0.3wt.%时效果最佳,此时合金物相由α-Mg、Mg4Zn7、MgZn2、NdCu2和CuMgZn相组成,合金硬度达到57.4HV,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分别达到225MPa、6.63%。将铸态Mg-7Zn-1Cu-0.3Mn-xNd合金进行等温热处理(595℃保温30min)后,发现当Nd含量为0.3wt.%时,半固态合金组织中固相颗粒最为细小圆整,其晶粒尺寸、形状因子以及固相率分别达到44.56μm、1.38和57.59%。经过SEM、EDS和XRD分析可知,合金半固态非枝晶组织主要由固、液两相组成,固相颗粒组织由α1-Mg和依附在α1-Mg周围的α2-Mg组成,液相为熔化的共晶组织,分布在固相颗粒周围及内部。等温热处理过程中,合金铸态组织向半固态非枝晶组织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的粗化、组织分离、球化以及最后的熟化阶段。铸态Mg-7Zn-1Cu-0.3Mn-0.3Nd合金进行T4处理后,发现其在410℃固溶24h后固溶效果达到最佳,此时合金组织中共晶组织剩余量最少,大部分共晶组织回溶入基体;对其进行T6处理后,发现经过固溶处理后的铸态合金在160℃时效20h后达到峰时效状态,此时合金组织中析出相数量最多且分布弥散。铸态合金经过T4、T6处理后,其抗拉强度分别提升至245MPa、290MPa,而延伸率分别降至6.31%、3.83%。半固态Mg-7Zn-1Cu-0.3Mn-0.3Nd合金在410℃固溶32h后效果达到最佳,此时固相颗粒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且剩余的共晶组织分布均匀、弥散;将半固态合金进行T6处理后,发现其在160℃时效20h时达到峰时效状态,此时合金硬度达到89.22HV,析出相数量最多且分布最为弥散。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削痂植皮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致痛因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此为临床治疗深度烧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5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削痂植皮术治疗;按术后不同换药方法分为常规换药组和VSD组,其中常规换药组35例,术后常规换药;VSD组40例,术后采用V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
在土地空间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上海正由外拓增量扩张转向内涵存量优化,存量工业用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零星转型”作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一种重要模式,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机动、数量多等特点,对于存量工业用地的挖潜具有现实意义。以闵行区为例,其存量工业用地“零星转型”推进进程缓慢、效果不明显,面临多方利益主体博弈、流程机制待健全、部门协调需统筹、运营管理弹性需改善、公众参与有待提高等困境。基于城市
本文介绍了连翘的特征特性、应用价值,分析了南阳市发展连翘产业的优势,以期为南阳市连翘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各种能源领域的发展需求,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性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此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一种新型储能器件——锂离子电容器应运而生。锂离子电容器(LICs)结合了锂离子电池(LIBs)和超级电容器(SCs)的储能特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无论是已被大量研究的锂离子电池还是正在探索的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都是两者应用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因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严重影响锂
目前,利用增材制造技术替代传统精密铸造中的型壳制备工艺,可进一步减少工序、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多样性。其中基于浆料挤出的工艺方法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以及成形零件的密度高备受关注。但该工艺对于浆料的性能要求较为严格。本文从浆料成分及成形工艺两方面入手,具体通过优化硅溶胶及分散剂的含量及采用低温冷冻打印技术措施,提升浆料的打印成形性能,最后还针对复杂型壳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水凝胶支撑材料,全文的主要
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锌储量丰富、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的候选者。但是锌负极枝晶生长以及副反应等问题成为制约锌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严重损害电池循环寿命。本论文研究工作针对枝晶和副反应问题,对锌负极和隔膜进行设计改性,并探究改性后电池电化学性能变化。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将疏水性PVDF与无机纳米硅颗粒复合在锌金属表面构筑疏水性PVDF-Si修饰层,PVDF可以极大
由于钠具有储量高、成本低以及跟锂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特点,因此钠离子电池(SIBs)被认为是储能领域最有希望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方案之一。目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负极材料仍需进一步开发研究。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碳质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环保性高、产量高、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论文通过设计并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碳空心球,采用杂原子掺杂碳空心球对其储钠性能进行
作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的重要分支,铁基沸石咪唑骨架材料(Fe-ZIF)成为一类用于制备Fe-N-C的理想前驱体或自牺牲模板。然而,大量的Fe-Nx螯合中心在高温碳化时特别容易团聚,形成没有催化活性或催化活性较低的铁纳米颗粒,而不是直接转换为单原子分散的Fe-Nx活性位。因此,在防止团聚生成的前提下进行高载量Fe-Nx活性位的单原子可控构筑,是有效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此外,目前已报道
316L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卓越的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和良好的耐蚀、耐高温等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工业、海洋石油化工、生物医学装备等工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温压成形技术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模具将混有特殊润滑剂的金属粉末密实为具有一定尺寸、形状、密度的生坯,然后在需要的温度和气体气氛条件下,对生坯进行加热烧结,使粉末颗粒之间发生冶金粘结,增强其强度和密度。而且温压成形技术在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