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0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中,家庭伦理教化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弟子规》正是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个重要文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明清时期的儒家知识分子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延续唐宋以来注重世俗伦理教化的家训家书等传统,进一步形成了文本精炼、形式押韵、将识字与教化有机结合的“小学”韵文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其中,《弟子规》通过对“弟、子”成人过程中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不仅浓缩了儒家礼仪规范,便于依循;更重要的是,它强调“首孝悌”、“而亲仁”,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教化对于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以及个体道德人格养成的首要或本体地位。这对于当前我们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家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发和规范借鉴意义。  由于传统礼教被批判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变更,当代中国家庭在伦理道德教化方面淡化甚至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代际关系的失衡等。为此,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强家风建设和对家风、家训等传统规范文本的理论研究。而《弟子规》正是其中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本。本文首先从儒学教化的宏观视角、明清实学的中观视角以及清代政治高压所催生的朴学发达的微观视角等层面梳理了《弟子规》文本形成的学理支撑、时代背景及其具体环境。然后,通过对《弟子规》中论述家庭伦理道德内容的文本解读,详细阐述了《弟子规》论“孝”、《弟子规》论“悌”与《弟子规》论“礼”的具体内涵。并由此解读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以家庭伦理为本、以“推”为思维模式,教以养德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方式等基本特征,从而诠释《弟子规》德育思想、伦理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等内容。最后结合当代家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阐释《弟子规》家庭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理论启发意义和规范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通过对《弟子规》的文本解读,诠释了《弟子规》中蕴含的家庭伦理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弟子规》家庭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其他文献
戴震(1724—1777)是清朝杰出的乾嘉学派考据大师和哲学家。他高举批判程朱理学的大旗,凸显个体价值,注重现实关怀,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戴震提出的“由训诂以明
彭龟年是南宋湖湘学派思想家张栻的杰出弟子之一,其原有著作颇丰,有《止堂集》四十七卷,现存十八卷,有关他的材料遗失较大。这给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带来不少困难,本论文试从现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作为20世纪横跨哲学和神学两大领域的德裔美国思想家,保罗·蒂里希以提出“终极关切”为人文科学界广为关注。其思想既有现代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有带着传统色彩的基督教新教思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构想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理解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关键文本,同时也是黑格尔的哲学思考迈向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本文集中探讨此部著作当中“意识”和“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涉及天道、人性、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每一个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政权的转移,因而,论证
摘 要:随着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基于此,首先简要阐述了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其次,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克服社会影响等方面,就青少年逆反心理相关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一点看法。  关键词:青少年;引导教育;逆反心理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正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