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者乳腺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进步,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疼痛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55%。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前锯肌阻滞(SAP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可提供完善的前胸壁镇痛效果。前锯肌阻滞能够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研究目的:通过改良的Epley手法对颈部活动受限的老年特发性BPPV患者的复位治疗,评估这种改良手法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颈部活动受限的老年特发性BPPV患者53例。患者的主诉症状是眩晕、头晕、跌倒、不稳等。所有患者治疗前先进行颈部活动度的测量。所有的手法复位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水平半规管耳石的诊断
目的分析探讨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在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30名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型整体支架组14人,传统拼接支架组16人。整体支架组:术者雕刻肋软骨成L型,沿短臂长轴中央雕刻使之形成一凹槽,将整体支架长臂镶嵌于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短臂骑跨于鼻中隔软骨的中尾部,与鼻中隔软骨形成榫卯样连接
目的评估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声带白斑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声带白斑癌变的关系,以期为声带白斑的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IL-10、TGF-β1及i NOS在10例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10例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10例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
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难治性青光眼(refractory glaucoma,R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青光眼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OAG及RG的患者共36
背景探讨鼻咽癌(NPC)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评估放疗期间纵向的中性粒细胞变化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53例在我院初诊的N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且按计划完成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末这四个治疗时段全血细胞计数中的ANC值。分别比较这四个时段不同的ANC值的3年患者死亡发生率
目的探讨男性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筛选男性喉鳞状细胞癌预后免疫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方法1.收集408例男性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个人资料,并定期追踪随访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
合肥都市圈对实现安徽五大美好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极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基于合肥都市圈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从理论角度论述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的标准,并进一步就宣城、铜陵、池州三市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当前阶段,铜陵更具备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基础和条件。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中后段不同组牙扩弓后受力情况分析,探究上颌中后段扩弓不同组牙移动设计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正畸临床透明矫治器进行牙列扩弓步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一名个别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通过Mimics20.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mesh 14.0等软件建立包含上颌牙齿、牙周膜、牙槽骨和透明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切开术对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与单纯腺样体切除术的疗效差异;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影响因素,为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课题属于临床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到2021年3月间就诊耳鼻咽喉科,诊断为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2~12岁患儿。受试对象共99例(154只患耳),分为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术组(实验组,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