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而目前对农业土壤的温室气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茶园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为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N2O、CO2的时间排放规律及它们之间的排放差异,本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贺胜桥镇不同种植年限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林地为对照土壤,于2013、2014年对N2O、CO2的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两年间的N2O排放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林地季节变化不太明显。50年茶园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65.62~224.58μg/(m2 h),20年茶园的变化范围为-14.59~208.57μg/(m2 h),8年茶园的变化范围为-5.00~504.06μg/(m2 h),林地的变化范围为-57.11~74.41μg/(m2 h)。⑵不同种植年限茶园N2O累积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大小比较为8年茶园>50年茶园>20年茶园>林地。从年际差异来看,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2013年与2014年的N2O排放总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2014年不同年限茶园排放总量均大于其相应2013年的排放总量,林地则相反。⑶影响茶园N2O排放的主要因子为土壤WFPS、硝态氮含量,其中WFPS对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程度大于硝态氮含量。对50年茶园来说,硝态氮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子;对20年茶园和8年茶园来说,WFPS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子。随着WFPS的增加,N2O的排放呈增加趋势,而当WFPS继续增加到75%左右时,N2O的排放逐渐开始减小。N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WFPS在55%~90%之间时。⑷不同种植年限茶园两年间的 CO2的排放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夏季排放通量最高,春秋其次,冬季排放最低的趋势。50年茶园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4.28~268.68 mg/(m2 h),20年茶园的变化范围为18.34~201.14 mg/(m2h),8年茶园的变化范围为27.60~259.40 mg/(m2 h),林地的变化范围为23.73~288.23mg/(m2h)。⑸不同种植年限茶园CO2累积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大小比较为8年茶园>林地>50年茶园>20年茶园。从年际差异上看,不同年限茶园土壤2013与2014年的CO2排放总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2013年50年、20年茶园CO2排放总量均大于2014年;2013年8年茶园与林地排放总量均小于2014年。⑹影响茶园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温度、硝态氮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其中土壤温度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大。土壤温度和CO2排放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对50年茶园和20年茶园来说,土壤温度是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子;对8年茶园来说,除了土壤温度,硝态氮含量也是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子。⑺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茶园凋落物的添加明显增加了土壤的pH,且对土壤CO2、N2O的排放均有促进作用;添加凋落物的处理中,均发现CO2、N2O排放通量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DOC与MBC在凋落物添加量为20g/kg时,与N2O排放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