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DNA抑制强力、迅速,但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乙肝病毒耐药、难以确定治疗终点、停药后患者病情复发等问题。尤其是长期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中出现的血清HBeAg持续保持低滴度水平,长时间难以达到血清学转换的情况一直困扰临床治疗。而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具有疗程短,HBeAg血清学转率高等优点。本研究初步探讨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后低血清HBeAg滴度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序贯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48周后的药物疗效。期望能够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肝组织HBV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ccDNA)载量的下降,降低慢乙肝患者停药后病情复发的几率。研究方法病例资料均来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感染科就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患者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进行诊断。入选标准为年龄18~60岁,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72-144周,达到血清病毒学应答,HBsAg<5000IU/mL,5S/C0<HBeAg<50S/CO,无干扰素及肝脏穿刺的禁忌证。共收集55例慢乙肝患者,分为单药组和加药组两个治疗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单药组继续利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48周,加药组序贯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单药组每12周随访1次,查肝功、血常规、肾功、生物化学指标、血清病毒学标志物。加药组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进行指标复查:血清生化指标在开始治疗后1次/月,连续3次之后改为1次/3个月;血常规要求每1-2周检查1次,连续4此后改为每月复查1次;HBeAg. HBsAg. HBV DNA每3个月复查1次;每3个月评估1次精神状态。采用全自动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测仪检测肝功能,采用Achitect(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两步法原理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测。采用嵌合引物法(邵俊斌)检测肝组织HBVDNA及cccDNA。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的指标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两治疗组间率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亡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表示为P<0.05。比较48周疗程后治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下降,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肝组织HBVDNA、 cccDNA的下降,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55例慢乙肝患者被纳入研究中,男47例,女8例,年龄22-37周岁,平均年龄29.08±3.29周岁。单药组(27例)于第12及22周,加药组(28例)于第36及38周各有1例患者剔除。所有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HBeAg及HBsAg、肝组织HBVDNA及cccDNA于基线水平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治疗48周疗程后单药组有3例患者、加药组有4例患者拒绝再次行肝活组织检测,单药组及加药组均穿刺22例患者。2、单药组HBeAg阴转率为16.0%(4/25)、加药组为46.15%(12/26),加药组高于单药组(x2=5.38,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12.0%(3/25)、38.5%(10/26),加药组高于单药组(x2=4.69,P<0.05)。3、两组HBeAg均下降(t值分别为8.43,8.50,PP值均<0.01);治疗后加药组HBeAg低于单药组(t=5.60,P<0.01);血清HBsAg的比较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4、两组患者的血清HBeAg滴度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加药组的下降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自治疗12周开始加药组的HBeAg滴度水平明显小于单药组(P<0.05),直至治疗48周结束。5、加药组治疗48周后HBVDNA载量及cccDNA载量均低于基线值(t值分别为7.12,6.67,P值均<0.01);单药组治疗后HBVDNA载量低于基线值(t=2.67,P<0.05), cccDNA载量与基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06,P>0.05);治疗后加药组cccDNA载量低于单药组Ct=2.87P<0.01),而HBV DNA载量无差异(t=1.19,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治疗经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后仍处于低HBeAg滴度的慢乙肝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的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明显提高,并有效的降低患者肝组织cccDNA载量,降低慢乙肝患者的停药后复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