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检测了广西部分地区的5个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猪伪狂犬病毒gE抗体水平,结果表明5个猪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伪狂犬野毒感染,血清样本总体PRV gE抗体阳性率为50.2%,各场的PRV gE抗体阳性率在40%-70.8%之间。其中育肥猪群的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59.9%,其次是哺乳仔猪的46.4%。公猪的阳性率最低为27.8%。母猪、后备母猪、保育猪PRVgE抗体阳性率依次为45.3%、43.3%和34.6%。对不同日龄育肥猪PRVgE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A场的育肥猪群在12周龄后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有着明显的上升,至22周龄阳性率达到90%;E场则在14周龄后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上升明显,至22周龄阳性率达到92.5%,说明在此阶段猪群存在伪狂犬野毒感染的情况。本研究通过应用科学的伪狂犬免疫程序,检测、逐步淘汰伪狂犬野毒阳性种猪并补充阴性后备种猪以及加强生物安全的方法,逐步实现猪场的伪狂犬野毒净化工作。经过为期两年的伪狂犬野毒净化工作,A场公猪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由9.1%下降为0,繁殖母猪阳性率由37.6%下降到0,表明A基本完成了种猪群伪狂犬野毒净化工作;E场公猪一直保持伪狂犬野毒阴性,繁殖母猪群阳性率由34.6%下降到5%,取得理想的净化效果,为下一步母猪群全群检测,淘汰阳性母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育肥猪群的抽检结果显示,按照现在的伪狂犬净化方案,A场和E场商品猪群在10周龄伪狂犬gE抗体已经转阴,并能够维持到22周龄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净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