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历史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成绩。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正在一步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凌驾于一切生物之上。但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却是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侵害更是时常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人类一方面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和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削弱和动摇了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环境危机的加深,人类的环境忧患意识正在逐步觉醒。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环保时代”。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以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为目标的人类,开始追求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即不含任何化学污染,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于是“环境标志”便应运而生。现有的环境标志制度大多在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并不断地发展完善,逐渐走向成熟。环境标志在国内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中,日益担任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它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要求,契合了环保时代倡导的绿色消费要求,而且增强了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由于环境标志是建立在较高技术基础上的检验制度,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从而使得许多发达国家对其加以得利用形成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环境标志制度引进我国时间非常短暂,学界对其研究的热潮集中在中国入世之后。自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章程》、《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目前我国环境标志计划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是政府官员为实施环境标志而对外国环境标志的介绍和论证,研究领域中,多采用移植发达国家的模式,没有做到很好的本土化。而且,国内学术界将目光也过多投入于国际贸易环境标志领域,缺乏基于中国国内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构建意义上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较为有限。本文从环境标志的概念入手,分析环境标志的性质、背景和产生的理论渊源,在阐述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把国内环境标志制度与之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精华之所在,并对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和环境资源法立法的完善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