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did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世界最低工资的发展历程。最低工资的发展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均反映了当时世界的经济环境和劳资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了最低工资在中国的实践,包括最低工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国的最低工资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潮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劳资矛盾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最低工资制度实施十四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对国际劳工组织有关最低工资的文件进行了研究。ILO的文件用不同的术语表示最低工资,不同的国家对最低工资的称谓也有所不同。ILO关于最低工资的公约有三个,分别为26号、99号和131号公约,99号公约是关于确定农业最低工资的文件,只有26号和131号公约与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关系较密切,因此我对26号公约和131号公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131公约提高了对公约批准国的要求,并涵盖了所有行业的工薪阶层,是对26号公约的补足和扩充。最后,我对最低工资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我国最低工资文献中关于国际劳工组织最低工资研究的内容较少,因此我对这部分的介绍较多,并且比较基础。 第四部分是对国内外最低工资的研究做了统计分析和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研究最低工资的文章按年代和主题分类,我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但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始于1960年代,因为当时的统计水平和分析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支持了这方面研究的开展。1980年代以来对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分析越来越多。陈述、分析类的文章,多见于1920年代及以前,因为那时的经济学只能对最低工资进行定性分析,进行专项研究的难度太大。1980年代对最低工资的分析比较充分,涉及的主题也最多,此时美国经济学家开始了对最低工资减贫效果的考察、开始了最低工资对人力资本影响的考察和最低工资对其他工资影响的研究等。本部分接下来介绍了美国最低工资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证结论,并列出了实证结论的统计结果。实证结论的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最低工资实证研究的大部分结论都不支持最低工资制度。国内尚未有关于这方面的统计分析。分类介绍了关于最低工资存废问题的文章,列出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接着对研究最低工资标准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对研究最低工资标准的文献的综述是该部分重点,因为该综述为文章进行实证分析提供了背景资料。 第五部分是对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制定最低工资的目标和影响因素,最后阐述了对最低工资内容的看法。根据我国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我们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要考虑劳动者用于生存、发展、基本享受和保障的费用,即最低工资等于生存费用、发展费用、基本享受费用与保障费用之和。 第六部分是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证研究,也是文章的核心。在国内还没有对全国范围内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因此该部分内容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首先分析的是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特征和变动趋势。通过分析,我认为我国的最低工资,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水平都十分的低,而且从其发展趋势来看,相对值还会越来越低。各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大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比较接近,有些“抱团”的意味,只有少数的省份最低工资较高,拉大了全国总体最低工资的差距。有些西部省份最低工资调整的次数很少,但每次调整的幅度较大,呈现出追赶型的增长。东部省份对最低工资制订了较多的档次,可以平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且调整次数较多,对市场反映比较灵敏。西部地区最低工资的档次较少,且调整的频率很低,说明西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弹性较差。对最低工资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列出了当前我国最低工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其他文献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FDI溢出效应在理论上存在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但关于它的产生机理却并不明确,这也导致了在实际研究中结果的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FDI溢出效应的测度指标
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车辆向振动仿真问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计算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的数值模拟作为车辆的外部激励源,并详细地分析了敞车车体自振频率和轨道不平顺对车辆振动响应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