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秩序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市场秩序问题是商品经济的特有现象。因此,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带来商品经济的复苏,市场秩序问题就日渐显现出来。可以说,人们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出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汹涌的市场无序现象,愤怒、失望、怀疑等各种情绪已弥漫整个社会。为社会作好理论准备,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市场秩序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无疑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本文从市场利益博弈均衡的角度出发,充分论证了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理、演化机理,提出现代市场秩序的治理机制是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并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对策。 1、本文的基本结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回顾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研究的概况;进而对“秩序”、“市场秩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市场秩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作者对国外市场秩序理论进行理论溯源与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考察了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布坎南的宪政自由主义秩序观、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秩序观、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秩序观;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论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对市场秩序研究的新视角: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论。第三章,作者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机理、演化机理做了博弈论的诠释。作者认为,稳定的市场秩序必然是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均衡的稳定结果。第四章,作者从市场利益博弈的基本构架出发,分析了影响市场秩序的诸要素——市场信息、市场规则、市场主体。第五章,作者从现代市场利益博弈的复杂性出发,提出现代市场秩序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市场法治。本章论述市场法治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框架;提出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即社会信任机制是一种节约的市场治理机制;并以美国为例,从市场竞争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等方面,全面分析美国的市场秩序治理的实践经验。第六章,作者描述了当前中国市场秩序混乱的种种景象,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进行“病理”剖析,从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对中国市场秩序“病理”做全面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以推进市场制度化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措施。 2、本文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为:(1)从人的行为机制来看,利益冲突是导致市场秩序动荡无序的根本原因,因而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引导市场行为进而引导市场秩序走向稳定有序的有力杠杆。合理的利益机制,既要保护人们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的正当合理性,又要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有效的协调。(2)由于人的自利性、机会主义倾向以及有限理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财富的有限性,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通过利益的自我引导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才会产生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的变动是因为物质利益冲突引起,又因为物质利益关系得到具体的整合从而相对稳定有序。这一过程永不停歇,它揭示了利益冲突、利益机制和市场秩序之间辨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利益机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引导新的市场秩序形成。(3)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秩序问题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诱因: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不同市场利益主体的不同偏好和选择所引起的一般利益矛盾:另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转型”引发的特殊利益矛盾,即由于企业转型、市场转型、政府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原因导致市场利益规范和协调机制失灵,利益冲突激化。两个方面的诱因导致中国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出现普遍的混乱无序状态。(4)为了有效治理当前市场秩序,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为前提,以规范和协调市场利益关系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市场制度化建设。 3、本文在学术上的主要创新和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市场秩序概念的含义,区别了市场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等相近概念的差别,为系统研究市场秩序问题指明了研究对象。第二,系统回顾了西方市场秩序理论的形成、演化、发展,提出了利益博弈均衡市场秩序论,从利益互动的角度来把握市场秩序的本质。作者既从个体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角度来深刻理解市场行为机制,又同时从博弈均衡的内在性以及社会构建性的角度分析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从而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博弈论诊释。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统一,并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博弈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且作者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伦理学、法理学、现代博弈理论等多重理论视角对市场秩序进行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