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ROLT)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ROLT)模型的建立,为肝移植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Kamada’s二袖套法,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做相应改良,施行了80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手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过50例的训练,成功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在定型的30例肝移植术中,供肝热缺血时间(0-1)min,受体平均无肝期时间为(16-21)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38-46min,手术成功率90%(27/30),术后两周存活率83%(25/30)。结论:改良二袖套法肝移植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强,为成熟稳定的大鼠肝移植理想术式,可为肝移植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 EP)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选取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10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原位肝移植组和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各48只。假手术组(S组)仅行单纯开关腹手术,原位肝移植组(O组)及丙酮酸乙酯治疗组(EP组)分别行“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EP组受体于切皮前1h给予EP40mg/kg, O组受体于切皮前1h给予与EP组等体积的林格氏液。分别于再灌注后2h、6h和24h检测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浓度。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与S组比较,O组各时点和EP组再灌注后2h,6h 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两组各时点ALT、AST活性和TNF-α、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O组比较,EP组各时点ALT和AST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TNF-α、IL-6浓度下降(P<0.05或P<0.01),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1、大鼠供肝在冷保存90min后原位植入受体,术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升高;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升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2、术前给予丙酮酸乙酯预处理后,血清的ALT和AST水平明显下降,减轻了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了抗氧化物质SOD的消耗,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生成减少,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从而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