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一个地级城市为个案,分别从地级、镇级、村级三个层次考察了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本文认为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对于农村发展来讲,能否获得与城市相等的发展机会与条件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宏观的农村问题必须透过微观的农村社区得以解决。在梳理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认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通过完善的多元参与、公共服务、资本整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定能实现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对于任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探讨是最可靠的方法。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的乡里制、保甲制;民国时期的保甲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队社制、村组制的多次变革后,开始实施的农村社区制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第三次变革,是适应发展变化的国情做出重大战略选择。在对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本文认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是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我国实施的乡镇政府改革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观背景,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各种缺失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微观背景。在推动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时,我国部分城市社区与农村已经先期进行了社区建设,已有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使我国农村社区在建设伊始就沿着科学、规范的道路进行。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村社区建设要实现管理有序的目标需要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建立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公民个人多元参与的格局。多元参与是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将社会治理理论的多元化参与引入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目标与方向。传统的公共服务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农民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必然要求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定信任、规范、关系网络基础上的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传统的社会资本逐渐缺失,新的社会资本还未聚成。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进行资本整合,为实现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目标提供保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服务均等的服务体制、资本整合的运行体制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走向。首先,多元参与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与逻辑起点。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参与机制,才能具有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能性。其次,服务均等是连接多元参与及资本整合的连接点,只有建立完善的服务体制,使农村居民具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才能在微观基础上实现农民、社区、国家之间稳固的联系。再次,农村社区建设最终要实现社会的文明与祥和,这就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本的集聚。通过以上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基本成果,建立一个体现公平正义与善治的社会。总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社区建设,是解决我国转型性社会发展中所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起点上的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基础性工程。以上全部贯穿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理顺了以城乡关系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关系,创新了社会管理体系,维护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努力在社会建设进程中为实现城乡居民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