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博科夫艺术世界中的时间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纳博科夫艺术世界中的时间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并存在不少争议。如关于公认的“时间监狱”观点,学者们对于人类能否冲破其束缚,如何冲破意见不一;纳博科夫的时间观是否来自伯格森生命哲学,是否与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相通仍受热议。目前学界也尚未就纳博科夫对时间观点本身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未形成相应理论。基于以上研究现状,通过梳理作家作品中关于时间、空间的表述,本文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纳博科夫时间观理论:纳博科夫认为人都生活在前后相继、不断流逝、空间化的时间之中,他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时间监狱”。“时间监狱”中的“时间”是“应用时间”,即被空间腐蚀的、没有人类意识参与的客观的时间。但纳博科夫不认为人只能毫无希望地生活在“时间监狱”之中,他渴望达到“纯粹时间”的自由之境。“纯粹时间”是主观意识参与的时间,是静止的,非空间化的时间。生命中的过往、一切微小的注定灭亡的东西可以在“纯粹时间”里得到保存。而从“应用时间”进入“纯粹时间”的关键在于人的意识作用。通过出离自身审视世界,宇宙同步联系世界,艺术重组改变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的作品)在意识之光中被结合在一起,从而将“应用时间”的铁牢打开了一道微狭的裂隙,超越了时间之狱。简言之,纳博科夫认为,人类的意识之光可以超越应用时间带来的局限,达到纯粹的时间境界。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第一部分还通过纵向研究,将纳博科夫的这种时间观和历史上其他思想者的时间观进行比较,并对学者们热议的纳博科夫时间观与伯格森、海德格尔思想的关系作出一定的回应,以在宏观视野中把握纳博科夫时间观的特质。鉴于意识作用始终与时间观密切相连,本文第二部分从“离魂现象”、“宇宙同步”、“艺术重组”三个方面分析纳博科夫笔下人物意识作用的不同形式,探求他们怎样用各自的方式将时间的铁牢打开一道微狭的裂隙,作家如何在艺术世界中实现他的理想。最后,在对时间观和意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生平阐述了纳博科夫对生存的理解,并对其时间观进行一定反思。笔者认为,尽管意识作用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纳博科夫带给读者的最大震撼在于:他以艺术家的全部力量反思了存在的有限性,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超越。
其他文献
背景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已经跃升为人群死因构成比中排名第一的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随着天线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端射天线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加,从最初的通信,到现在的导航,电子对抗,以及雷达探测等。实际应用中某些安装平台对天线系统的气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
在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山东人的"搬家式援助"备受赞许,"仗义"成为山东人的标签,抗疫知识和齐鲁精神共同霸屏。与此同时,由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山东省委网信办发
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需求,揭示了当前山区农村由于劳动力素质低下而遏制农业科技发展的现实,指出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