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水溶性药物盐酸青藤碱(Sinomenine hydrochloride,SM)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材料,创新地采用油包油(O/O)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SM-PLGA缓释微球(SM-PLGA-MS),以PLGA-PEG-PLGA温敏凝胶为基质用于关节腔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论文制备的SM-PLGA缓释微球-温敏凝胶能在体外缓慢释放一个月,相对于以青藤碱为主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传统剂型而言,它具有在病灶部位持续缓慢释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毒副作用的优势。本论文考察了药物在酸、碱、氧化、高温、高湿、光照、PBS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测定了药物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和在水、正辛醇中的油水分配系数,并对药物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盐酸青藤碱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度测定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盐酸青藤碱在酸、氧化、高温、高湿、光照条件下相对稳定。实验测得盐酸青藤碱在PBS释放介质中易溶(101.38mg/m L);在水中溶解(95.45mg/m L);在乙腈中微溶(3.36mg/m L);在液体石蜡中几乎不溶(浓度低至无法测出)。油水分配系数测定实验显示,随着p H的增大,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符合样品分析测定要求。在处方前研究和预实验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油包油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M-PLGA-MS的处方工艺,建立了微球的质量评价指标。考察了微球粒径、载药量和释放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优工艺,最后考察了最优工艺制备所得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用扫描电镜、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球制备最优工艺条件为:PLGA分子量为10000 g/mol,SM与PLGA质量比为1:5,PLGA浓度20 mg/m L,O2中Span80的浓度1%、乳化转速750 r/min、乳化时间10 min、溶剂挥发转速500 r/min、溶剂挥发时间6 h、溶剂挥发温度25℃。最优工艺制备所得微球分散性良好、形态圆整饱满、表面光滑无孔洞,平均粒径为5.36μm,平均载药量为5.19%,体外释放试验证实能持续释药一个月,其中微球0.5 h释放3.54%,24h释放19.0%,释放后期不存在“暴释”现象,释放结果符合Korsmeyer-Perppas模型,微球主要以扩散方式释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发现载药微球只出现骨架材料的吸收峰,药物的吸收峰消失。采用PLGA-PEG-PLGA三嵌段共聚物为温敏凝胶材料,筛选出适宜的凝胶浓度并考察其性质,并对SM、SM-PLGA-MS、SM-温敏凝胶和SM-PLGA-MS-温敏凝胶体外释放行为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凝胶浓度的增大,胶凝温度亦随之升高。当凝胶质量浓度为20%时,其胶凝温度为32℃,且体外成胶能力良好,此凝胶溶液置于释放介质中时水化时间为3天。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在同样操作条件下,SM的PBS溶液彻底释放只需1.5h,透析袋对盐酸青藤碱的释放阻碍作用并不大;SM-温敏凝胶彻底释放需要3天,凝胶的水化使药物得以透析出来;SM-PLGA缓释微球和SM-PLGA缓释微球-温敏凝胶两者的体外释放曲线相似,一个月均可释放完全。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油包油(O/O)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SM-PLGA-MS具有载药量高、突释小、能在体外缓慢释放一个月的优势,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应用于关节腔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