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内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宿主体内消长动态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x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由于它们对宿主具有明显的促生、提高抗逆性等作用,可以作为外源基因的理想载体,许多内生菌具有天然的抗菌、抗虫、抗癌等生物活性等作用,因而近些年来逐渐引起多学科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油菜(Brassica napus)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油菜的生育期中受多种病害的为害,给油菜的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本研究拟通过油菜内生菌种类多样性及其在宿主体内的消长动态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内生菌-油菜互作、有效利用油菜内生菌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本试验通过对健康油菜组织表面消毒、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获得以下结果:共获得内生真菌45种, 其中子囊菌1种,半知菌43种(丝孢纲40种,腔孢纲3种),担子菌1种,分离物中37个种分属于20个不同属,8个种归属待定;从分离几率来看,没有明显优势的种类存在,在叶部分出率最高的是Alternaria alternata, 分离几率仅为7.04%;不同油菜组织的内生真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从叶部分离出25种,根部分离出12种,花器11种,茎12种,幼苗2种;初步回接试验显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可能是一种系统性油菜内生真菌。以上结果显示油菜内生真菌复杂、具有丰富的种类多样性。对油菜内生细菌的研究显示:油菜叶、根、茎、柄等组织中内生细菌类群复杂,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将这些细菌初步归为34类;不同组织的优势类群明显不同,根部的优势类群为类B03,分离几率为28.30%,叶部优势类群类B01,分离几率为20.40%;内生细菌数量在不同组织都维系在较高的水平,均在105 cfu/g数量级以上。显示油菜内生细菌具有丰富多样性。为了明确油菜内生细菌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变化、不同菌株间在宿主体内的相互作用,我们选择了从颜色易于区分的两株内生细菌bYM3-1(浅黄色)和bYb1-4(桔红色)分别用硫酸链霉素、利福平和氯霉素诱变,获得双抗突变菌株。其中SC-bYM3-1为硫酸链霉素和氯霉素双抗菌株,DA-bYb1-4为硫酸链霉素和利福平双抗菌株。以SC-bYM3-1为供试菌分别采用浸种接种和伤根接种油菜,结果显示:浸种处理出苗后第1 d分离发现,内生菌可以大量侵入油菜体内(49.8×103cfu/g),以后数量明显地下降,第4天下降到4.1×103cfu/g,第7-10d为较平缓的上升过程,第10d达到第2个高峰,后开始下降,在第22d仍能分离到,表现出由高到低,其后又逐渐增多再降低的趋势;伤根处理后分离发现油菜体内的细菌数量逐渐增高,第7d达到第一个高峰(2.5×103cfu/g),后略微下降,第10d到谷底,以后又逐渐升高,第13d达到第二个高峰(6.6×103cfu/g),以后平缓下降,在第28d仍能分离到。以上结果显示内生细菌能定殖油菜,其数量在油菜体内发生明显的波动。同时或先后浸种接种两种细菌SC-bYM3-1与DA-bYb1-4,结果显示:两株内生细菌<WP=6>的消长变化趋势与单独接种有很大差别,其数量也明显低于单独接种;两株内生细菌在侵入时存在明显的竞争作用,优势菌株总表现出明显的入侵优势。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桂中地区的韭菜上发现由细菌引起的韭菜黄叶病,从叶片的病组织中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杆状细菌,将分离的病原菌接种于健康的韭菜上,表现与田间一致的症状。该病主要在外叶
寄生蜂是调节寄主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orideae Uchida(Hymenoptera:Ichneumonidae)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和烟青虫H.ass
在哺乳动物卵巢上,只有极少数卵泡能充分发育成熟并排卵,而大量的卵泡在发育到有腔卵泡前发生闭锁退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遗传资源的极大浪费。研究和利用这部分资源,具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目前尚未研究出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从番茄茎部分离的内生细菌B47菌株对茄青枯雷尔氏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及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里勃留拉、咸农4号持久抗条锈性机制,本研究采用一些代表性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别测定了两者的苗期、成株期抗性谱、抗性组分,病害田间流行速率,对不同小种抗性组分专化性以及抗病性遗传规律。从生物学、流行学及遗传学角度明确了其持久抗病性特点及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CY18、CY19、CY21、CY22、CY23、CY25、CY27、CY28、CY29、CY30、CY31、CY32、
嘧啶苄胺类除草剂是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一类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除草化合物,根据对丙酯草醚在体内外对ALS酶的抑制作用分析,初步推测嘧啶苄胺类除草剂可能是一种前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