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以平淡质朴的笔触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并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体现着很强的抒情性。本文通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以及文本细读的方式,发掘废名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并探究废名小说创作对于当代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以及生态写作的实际意义,以期达到拓展审美,召唤人们树立和谐生态观念的目的。
本文首先在引言中对生态批评作了理论界定,同时梳理了当前国内对于废名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从“童年生境”、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以平淡质朴的笔触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并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体现着很强的抒情性。本文通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以及文本细读的方式,发掘废名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并探究废名小说创作对于当代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以及生态写作的实际意义,以期达到拓展审美,召唤人们树立和谐生态观念的目的。
本文首先在引言中对生态批评作了理论界定,同时梳理了当前国内对于废名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从“童年生境”、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乡土文化、恩师周作人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废名自然审美取向形成的原因,凸显其生态观念形成的复杂性。第二章总体论述了废名乡土世界的宏观构建,通过其聚焦乡土的写作理念,以及“人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人”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氛围的营造来进行分析。第三章以废名小说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为切入点,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将女性与自然置于平等的地位,展现废名对于二者的充分肯定与赞美。第四章则引入民俗学原理,探究小说文本中出现的关于湖北地区饮食、社会、精神方面的民俗活动描写中蕴含的生态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价值。第五章通过对废名小说中构建的“都市空间”以及“乡村空间”的二元对比,分析作者对待两种生活模式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从而肯定乡土生活中蕴含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结语部分则总结了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当前研究废名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的现实意义。
废名小说的写作意识是乡土的,他对于现实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不论是对安宁和谐的黄梅乡村的回忆,还是对于女性群体的关注与赞美,抑或是对传统民风民俗的引用与描写,皆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所悖离的,但正是由于此,我们才能够在他的小说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田园牧歌气息。与此同时,他的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也流露着西方文明所推崇的人文主义关怀,既有民族传统,又隐隐折射着现实。作者通过对自然以及边缘性群体的关注,表达了自身对和谐生存状态的向往。通过这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关系的书写,能够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的精神状态趋于虚无麻木的现代社会环境背景下,为如何构建新型生态文明社会带来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尤其到了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乡村,无论物质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诸多作家的思考,产生了大量书写农村变革的文学作品。通过研究作品的叙事模式,不仅可以看出作家们对农村变革的态度以及作品的价值取向,对农村变革题材小说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变革这一重要的社会问题产生新的观察角度。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1990年代以来农村变革题材小
学界对罗田等黄冈地区的方言归属没有统一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官话——江淮官话——黄孝片”;二是“江淮官话——黄孝片次方言”;三是“官话——黄孝片次方言”。三里畈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前人对整个罗田地区方言语音的单点研究相较有限,所进行的语音调查更不曾涉及到罗田县下辖的三里畈镇方言的语音系统。因而,本文选取三里畈方言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填补罗田方言语音研究上的空白,为罗田乃至黄孝地区语音等相关研究提供语料和参考。罗田历史上属楚地,但离中原不远,中古以后方言内部演变规律与官话方言基本一致。包括三里
宋濂作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以散文创作闻名,是以他的散文成就与文论思想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他的诗歌创作及其诗论的价值则挖掘较少,诗文研究的不平衡性导致宋濂整体研究风貌残缺。其实,宋濂少时即以诗才扬名,经吴莱、黄溍、柳贯三位老师教导,在诗歌创作上用力颇深,又因宋濂前后诗歌创作的轨迹有明显变化,因此,研究宋濂的诗歌可以展现出他的心态变化与元明之际的诗风转变。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宋濂诗歌文本,结合其诗歌理论,考察宋濂诗歌的创作经历、思想转变,以意逆志、知人论
杜光庭志怪小说主要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神仙感遇传》等。这些书均成书於晚唐五代,且口语化程度较高,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的面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分为正文、结语两大部分。正文由三大章节构成,分别是绪论、杜光庭志怪小说词汇的特点、杜光庭志怪小说词汇与近代辞书编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杜光庭及其志怪小说的基本情况、研究现状、版本及本文的版本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杜光庭志怪小说的特点,即丰富的道教词汇、少量的佛教词汇、庞杂的方俗口语词等。第三章为
北村是中国大陆少有的公开其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他自先锋小说转型后的“神性写作”曾在文坛上引起极大反响,并引发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创作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他习惯于以信仰为旗帜,用小说书写基督教文化,并借此抒发对“终极关怀”的思考。因此,他在小说作品中构建的空间往往兼具现实意义和神学想象,呈现出丰富的隐喻内涵。
通读北村全部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分别构建了“乡村”、“城市”和“乐园”三个以《圣经》为原型的隐喻性空间。由于北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圣经》中的U型模式展开空间书写。在这种
唐代文人一直对建安文学大加赞赏、多有学习,唐代文人对于建安文学的接受是广泛且深刻的,不管是矫正柔弱浮华齐梁余风的文学批评,还是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建安文学都给予了唐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可学之处。唐人论建安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于三曹和七子,对于他们的诗作也多有评价以及效仿。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史地位突出,他的文赋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他的诗作体现着“汉魏风骨”的精神,在对建安文学风格整体推崇和接受的大前提下,唐人对王粲个人也是颇为关注。本文以唐代诗歌和王粲为研究对象,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唐人
《管窥龙鳞》是美国人乔治·贝西尔书写的一部旨在管窥和认知中国文化的见闻心影录。作者以20世纪30年代旅居重庆三载的生活体验为题材,从医生兼传教士的身份视角,通过城貌、人貌和文貌三个向度,审视和展现了民国时期重庆这座东方内地城市的山川形胜、气候物象、市井生活、民风野趣等知识,勾勒出了特定时空维度下“民国重庆”的总体形象轮廓,从而构成了近代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史上的特色一笔。
本文选取《管窥龙鳞》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与方法,并糅合符号学与叙事学等相关知识,透过“文本之外”和“文本之
金文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若只是将其当做史料文献、只注重对其字词的释读,这不免会对先秦文学思想体系的研究造成一定的空缺。青铜器分区域研究已逐渐成为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以行政区域为划分标准对金文的文学思想进行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山东地区受中原文化、东夷土著文化的多重影响,有着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山东地区的金文在数量上较为可观,并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以及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被关注。本文主要从山东金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性两大主体出发,在前人优秀的研究成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一书是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爲基础的版本目录书。对四库所收之书、四库未收之书均一一详列版本,兼及考订,评论优劣。无论是作爲《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补编着作,还是作爲一部独立的版本目录书,对于研究古籍、四库学和版本目录学,《增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本文以《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爲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整理的基础上,对《增订》一书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在文本对校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目录版本着作等相关资料,对《增订》与《总目》中的舛讹之处进行考订纠正。
语法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难点,困难之一在于语法点的设置数量,困难之二在于语法点的呈现方式。目前国内在汉语教材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材研究。但是涉及到国别化语法教材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我们选取了中美各一部语法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教材选取进行了说明;对与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理论、汉语语法教材有关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第二章到第四章对两部教材在适用对象、编写目的、编写体例,语法内容的选设,语法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