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高速发展,饲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口蹄疫(FMD)、牛病毒性腹泻(BVD)、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等病毒性疾病在我国规模化牧场广泛流行并造成重大损失,这些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上海作为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源地,奶牛养殖全部实现规模化,重视并实现特定疫病的监测和防控。针对目前奶牛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我们迫切需要研制出高效经济的抗病毒和免疫增强性药物。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动物细胞在受到诱生刺激后产生的一组具有抗病毒、参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分为三类,即Ⅰ、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具有强大的抗病毒活性,Ⅱ型干扰素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增强疾病抵抗力。目前人干扰素和猪干扰素已经实现商品化生产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然而由于生产工艺和成本等问题,牛干扰素的研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未在临床上使用。本试验对上海地区多个规模化牧场进行了奶牛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为疫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牛αα、y干扰素,为牛干扰素在奶牛临床上的应用奠定基础。1上海地区规模化牧场四种奶牛病毒性疾病血清学调查对上海地区多个规模化牧场荷斯坦奶牛的牛病毒性腹泻(BVD)、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冠状病毒(BCV)和牛轮状病毒(BRV)的血清学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使用ELISA检测方法对19个规模化牧场的BVDV血清抗原、IBRV血清抗体;9个规模化牧场的BCV、BRV血清抗体进行检测。检测BVDV、IBRV血清样品920份,检测BCV、BRV血清样品200份,并结合这些牧场的饲养管理、繁殖、疾病等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BVDV抗原阳性率平均为3.70%,IBRV、BCV、B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74%、97.00%、97.50%。2牛α、γ干扰素的原核表达为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重组牛干扰素α和γ,将经密码子优化后的牛干扰素α、γ成熟蛋白基因合成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ColdⅡ中,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蛋白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牛干扰素α和γ蛋白。对诱导条件采用单因素比较优化以获得最佳诱导条件,结果显示在IPTG浓度为0.64mmol/L,诱导温度为15℃,诱导时间为9h的条件下,可溶性牛α干扰素的表达量最高;在IPTG浓度为0.32 mmol/L,诱导温度为15℃,诱导时间为12h的条件下,可溶性牛γ干扰素的表达量最高。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的蛋白纯度为99.2%和91.1%,表达量为36mg和32mg每升菌液。重组蛋白在MDBK细胞上抗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活性为1.O×10~6U/mg和1.6×10~5U/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