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三农”报纸分众传播及路径探析——以《农村大众》、《南方农村报》、《山西农民报》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ju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类“三农”报纸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村的桥梁与纽带,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媒体优势,有效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服务,是目前综合类“三农”报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的结果看,近年来综合类“三农”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正处于困境,该类报纸数量少、发行量低,年广告收入过百万的屈指可数。相比较而言,专业性“三农”报纸的总体效益较好。借助社会分化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当前农村受众的层级分化、多样化信息需求和地域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认为实行分众传播,是综合类“三农”报纸走出困境、提高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对《农村大众》、《南方农村报》、《山西农民报》等2008年度三家优秀“三农”媒体的研究发现,目前综合类“三农”报纸分众传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新闻、实用科技、市场信息、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几个方面。分众传播的路径有显性路径和隐性路径两大类,前者包括专栏、专版、专刊、专业增刊,后者有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但是,在传播内容的针对性、传播方式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这需要媒体自身转变办报观念,把握好受众媒介选择心态和阅读动机,利用好国家优先发展“三农”报纸的优惠政策,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本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提出分众传播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定位与策划的关系、品牌与内容的关系、分众与聚众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丰富了“三农”报纸的理论研究。同时所提出的“办地方版、针对新兴群体办报”等观点,对今后综合类“三农”报纸更好地实行分众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对电视使用和观众认知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考察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然而从上世纪90年
期刊
《边区群众报》(《陕西日报》的前身)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它是一份专为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阅读的通俗化、大众化的党报。它一直致力于探索大众化、通俗化的办报
近年来,随着都市报的繁荣发展,关于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的分析研究愈加深入,业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同城报纸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上,对策也大多基于此,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