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虽然从数量来说,高职生已经不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群体,但从国内的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对这一群体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停留在对学习、恋爱、兼职等具体行为的研究,缺乏宏观研究、缺乏理论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因其学制和培养模式的不同,在学习和生活中,必定表现出学习、兼职、学生活动等行为的独有特征。本研究从类型论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类型这一概念,宏观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行为。通过文献法,了解国外学者对学生在校行为的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对学生在校行为,包括学习行为、兼职行为、恋爱交友等行为的研究现状。对优秀高职院校学生代表进行访谈,对访谈内容中涉及学生在校行为的文字进行整理归纳,获得1、高职学校学生的主要行为类型:认真学习型、社会实践型、学生活动型、广泛交友型、娱乐消遣型;2、高职院校学生各行为类型的表现和特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类型编制调查问卷《高职大学生行为类型调查问卷》,问卷用于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类型的广泛研究,调查高职学生行为类型与其大学目标、专业喜爱、职业规划、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等方面的关系。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数据表明所编制问卷可用于统计分析之用。运用相关分析、均值比较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类型的特点:女性相比男性,认真学习型更高、娱乐消遣型更低;在学科门类上,人文科学专业学生相比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表现出低广泛交友型、娱乐消遣型;学生活动行为会随年级增长而降低、社会实践行为会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除娱乐消遣型外,其他行为类型均与职业规划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认真学习型与专业喜爱程度存在正相关,而娱乐消遣型与专业喜爱程度存在负相关。同时,学业成绩在认真学习、社会实践、学生活动、娱乐消遣行为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学生表现出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高职学校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仍不完善,现有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表示需要增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获得足够的实习就业机会。学校可对学生实施“4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实现校企的双赢。高职院校应首先从制度体制进行改革,借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发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实习就业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热情,开展品牌化、吸引人的学生活动。面对可能出现的“宅”行为、沉迷恋爱、网络等偏差行为,高职教育应以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为首要目标,进行多方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