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光伏是如今“穹顶之下”的必然选择,发展光伏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然而光伏产业的外部性强,技术研发风险高,产业培育周期长与投资规模大等特点,决定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我国的光伏产业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但就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资源浪费、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以及竞争乱象等困境,再加上外需形势的持续恶化,我国大量光伏企业破产倒闭,光伏产业被迫进入“寒冬期”。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一时间饱受争议,有些仍然极力宣扬着光伏产业政策的作用,而有些则开始怀疑甚至批判光伏产业政策的作用。产业政策是一种弥补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对于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仅仅争论光伏产业政策有效还是无效,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理论文献加以回顾,从光伏产业、光伏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中汲取可借鉴的思想,并总结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分析光伏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理论推导,得出评价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三大标准,再通过分析光伏产业政策的传导路径,提取出了影响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并在影响因素与评价标准之间建立联系。接着,选取两个光伏企业样本,在理论分析的框架和逻辑指引下,利用收集到的资料数据对其进行案例分析与比较,来支持前述理论命题。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一般基于三个标准,一是光伏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构建;二是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三是光伏行业环境是否有序,产业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第二、影响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策执行者地方政府的行为,决定了光伏产业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二是政策执行对象企业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