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术后稳定性特别是股骨颈干角改变及股骨颈短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讨髓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方面的优势。
2、研究方法:对1993年至200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对比各种固定方式术后股骨颈干角改变及股骨颈短缩情况。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PFNA与IMHS固定组,进行标准手术,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MIMICS软件对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CT进行再切片,观察髓内固定术后4月患者骨折部位达到稳定的情况,并对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折部位获得稳定的情况进行分析。采用9对新鲜尸体股骨标本制造粉碎性粗隆间骨折模型,分为PFNA、PFN和DHS固定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动态观察分析不同位点应变值改变情况,并对实验过程中股骨颈干角改变和股骨颈短缩进行动态测量分析。
3、实验结果:回顾性分析中最终共有146例患者纳入研究,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术后相比颈干角改变明显较小(P=0.000),且这种差异在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中表现更明显,股骨颈短缩相比也是类似结果;单头颈螺钉髓内固定器械固定术后与双头颈螺钉髓内固定器械固定术后颈干角改变对比无显著差异(P=0.266),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中两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股骨颈短缩方面无论稳定型或不稳定型骨折均无显著差异;不稳定型骨折中螺旋刀片螺钉固定术后颈干角改变较小,其余方面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前瞻性研究中,PFNA固定组与IMHS固定组相比术前、术中、术后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X线片测量股骨颈干角改变、股骨颈短缩、TAD改变方面也无显著差异,CT资料测量头颈螺钉退钉也无显著差异。对两组中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也无显著差异。CT资料重切片后测量头颈螺钉切割股骨头颈可分为两种方式,术后根据CT资料上显示患者骨折固定后骨折近端内侧皮质接触愈合方式提出“二次稳定”概念,两种获得“二次稳定”的方式相对比,术后4个月内股骨颈短缩、头颈螺钉退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颈干角改变两者虽无显著差异,但第二种方式颈干角改变均值明显大于第一种方式,且第二种方式骨折类型多为粉碎性粗隆间骨折。生物力学实验中,成功建立了第二种获得“二次稳定”方式中的骨折模型,并在力--位移曲线中观察到了获得“二次稳定”的平台期,骨折线附近及骨折近端内侧皮质的应变值也有相应的改变,基本模拟了粉碎性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获得“二次稳定”的临床过程。
4、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髓内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能更好的预防术后骨折部位的塌陷和复位的二次丢失。而在髓内固定器械中,双头颈螺钉固定器械和螺旋刀片头螺钉器械相比其它髓内固定器械能更好的防止术后股骨颈干角的改变和内翻畸形,进而能减少肢体短缩发生的程度和头螺钉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粉碎性粗隆间骨折,其骨折近端内侧皮质依靠髓内钉主钉产生支撑而获得稳定现象更是髓外固定中所不具有的。因此对于粉碎性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我们仍可以应用髓内固定来早日获得“二次稳定”,但此类骨折中髓外固定是不建议采用的。此外,为了能使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能在获得“二次稳定”愈合时更接近于原有的解剖结构,新型的髓内固定器械亟待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