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提高城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矛盾日渐突出,出现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滞后、城镇扩张快于城镇人口增长、城镇分布规律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提升城镇化质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中指出新疆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均衡,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进程缓慢并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影响着经济发展。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是新疆目前城镇化建设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剖析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结合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与特点,建立新疆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新型城镇化质量划分为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指数和城镇化协调指数三个维度层。运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对2006-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市划进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并得出新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14个地州市划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得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特征。在空间尺度上,新疆新型城镇化质量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城镇化质量空间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北疆地区城镇化质量处于相对中等偏上水平,南疆地区城镇化质量处于相对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对偏下水平。(2)根据14个地州市各自2006-2016年的指标得分数据,并得出各地城镇化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各地区在2006-2016年城镇化发展质量维度层的综合得分呈现上升态势;城镇化效率指数维度层的综合得分波动较大,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协调指数维度层的综合得分呈波动变化。(3)通过对各要素层的综合得分计算11年均值,分析得出新疆各地州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促进因素和限制因素。其中: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的限制因素是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同步协调发展指数;克拉玛依市的限制因素是社会发展质量、同步协调发展指数;哈密市、塔城地区的限制因素是空间发展质量、同步协调发展指数;昌吉州、巴州、喀什地区的限制因素是同步协调发展指数、城乡统筹发展指数;伊犁州直属、博州的限制因素是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城乡统筹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