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伊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国的伊斯兰教也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气象。中国穆斯林的民族意识逐渐复萌,伊斯兰教社会团体及组织在全国涌现,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四大阿訇”为首的著名宗教人士及穆斯林有识之士。在他们的带领和倡导下,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普及,各项文化事业得以顺利开展,以兴教为宗旨的社团组织活动务实开展,伊斯兰教理教义的研究、经典著作的翻译事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掀起了长达三十年的“回教文化运动”。民国期间,中国的伊斯兰教呈现出在西北甘宁青及新疆地区持续发展、上海等发达沿海地区穆斯林经济迅速发展、北平等地伊斯兰文化平稳发展的特点。各项事业在京沪地区及东南沿海蓬勃开展的同时,西北及新疆等地区由于新教派的兴起,使得新老教派的教争不断也构成了民国时期中国伊斯兰教派发展的重要特色。本文将主要围绕伊斯兰教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走向,依循怎样的路径,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伊斯兰教本土化即中国化的特征,包括以最为典型的为期三十年的回教文化运动为例,来说明当其时,伊斯兰教复萌的具体展现,以及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穆斯林精英阶层向伊斯兰化回归的过程。同时还将阐释各地区的统治者所执行的相关宗教政策对伊斯兰教在民国期间发展的影响,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派门宦制度在民国时期发展的特点。此外,希望通过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发展的特殊轨迹,从宗教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为伊斯兰教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布和发展作粗线条的勾勒,希望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爬梳整理中呈现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特殊路径、文化特征和重要的史实。并以一名教外人士及研究者的角度,以理性客观的阐释,让人们对中国本土伊斯兰教有更全面了解,消除一些以讹传讹的文化偏见和歧视造成谬论妄说。同时,想通过整理汲取前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当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鉴戒,从而更好地达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