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小剂量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治疗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各种慢性肾脏病(CKD)进行性发展,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HD)使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但是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国内报道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77%;而欧美6个血液透析中心的联合评价显示,大约维持性血透患者有40%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一般均存在免疫功能下降、贫血加重、易于感染,以及心、肺、脑等器官功能相对较差的情况,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升高。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①透析之前已经存在营养不良;②营养物质摄入减少;③代谢和内分泌紊乱;④血清瘦素水平增高;⑤感染;⑥透析不充分;⑦透析中营养物质丢失;⑧炎症反应等。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GH-IGF)轴的紊乱状态,推测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可能与这种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生长激素对蛋白质的促合成作用之一是通过IGF-Ⅰ介导的,GH诱导IGF-Ⅰ促进肝脏对白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白蛋白的合成代谢;另外IGF-Ⅰ还促进脂肪分解,动员体内脂肪氧化供能,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储存。研究发现GH-IGF轴的诸多因子与营养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IGF-Ⅰ、IGFBP3与营养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增高,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等营养指标随之增高。有研究认为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可增加HD患者的IGF-Ⅰ水平,国内外均有报道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可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亦有研究报道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u IGF-Ⅰ)能够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本文拟采用对血液透析的营养不良患者联合皮下注射小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与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u IGF-Ⅰ),观察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以及上臂肌围数值上升情况,研究联合应用小剂量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的影响,为改变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方法:选择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且并发营养不良的患者50例。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25人和对照组B组25人。两组均进行充分血液透析,A组给予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4U每周1次,透析后皮下注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5mg每周1次,透析后皮下注射,两种药物在同一次使用,B组血液透析后不使用,共治疗12周。治疗组用药前,患者签署用药知情同意书。两组在治疗期间满足每个患者热量摄入量为30~35kcal/(k g·d),每天蛋白质的摄入为1.2~1.5g/kg标准体重,每周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50-100U/kg。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人血白蛋白、血浆和其他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检测每次透析尿素清除指数(KT/V)、治疗前后测定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kinfoldthickness,TSF)、上臂围(muscle arm circumference,MAC),计算上臂肌围MAMC,MAMC=MAC-0.314×TSF,记录每例透析患者干体重的变化。每4周抽血检测每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一次,部分血清用来分别检测生长激素(GH)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通过12周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上臂肌围数值、生长激素(GH)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水平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1.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上臂肌围数值改变:随着时间延长,A组、B组呈进行性升高,A组组内比较在治疗8周、12周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内比较在12周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较B组升高明显(P<0.05)。   2.生长激素(GH)水平:A组、B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A组在治疗12周时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明显变化,且A组较B组明显升高(P<0.05)。   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与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够明显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上臂肌围数值,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长期联合应用小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与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患者生长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因研究已知生长激素对蛋白质的促合成作用之一是通过IGF-Ⅰ介导的,因此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其他文献